回帖:2009-12-25 梅花(二)
1.梅花的价值问题
现在的《梅花》都已经被弹烂了,弹俗了,好多人都不屑于弹了,学都不想学了,这是一个现状。但不得不承认《梅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曲子。说它有价值是因为它结构完整,用西方音乐的角度来说,它的结构很像奏鸣曲式。而奏鸣曲式是西方公认的最严谨的音乐曲式,产生不过一两百年,而《梅花》确是1600年前就有了,这个不得不说中国音乐产生的早,成熟的也很早,但现在的人目光多数聚集在了西洋音乐,而不重视中国音乐了。
Q:那中国古代有没有音乐著述专门讲过“曲式”这个问题的?
A:没有。中国艺术自古以来都求多变,求不同,因此你会发现写书法的时候同一个字要写成不同的样子,总得来点变化,甚至不写同一个字,用异体字来代替。音乐也是这样,你会发现古琴曲的结构没有一样的,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酒狂》等等,因为古人追求的就是跟以前的不一样,而不向西方音乐,奏鸣曲式的结构是什么就放在那儿了。像八股文,里面的旋律变,但框架给你固定了。
Q:听古琴曲听多了,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曲子都有很像的地方啊。
A:你说的是开头、结尾泛音,中间慢慢展开什么的,我说的这个奏鸣曲式的结构不是这个。当然古琴是有它大概的结构,但是主题怎么表现,怎么进入,怎么展开却没有专门的研究。因为中国人讲究不一样,不会做出结构完全一样的曲子来。《梅花》准确的说是一个双主题奏鸣曲,两个主题相互交叉,交替出现。
后来又谈到了古琴的曲式问题:
古琴有古琴的曲式,好多琴曲的名字都有相同的字,比如“XX吟”,“XX引”。
Q:“吟”和“引”是一个意思么?
A:不是,最直接的区别方法是“吟”可以分段,一般可以分三段。而“引”是不能分段的,一定是一气下来的。
Q:那“操”呢,这个也很常见。
A:“操”常常用在重大题材上面,而且一般比较严肃或者沉痛。还有“畅”,比如“神人畅”这个多表达快乐,欣喜的情绪。还有,像阳关三叠的“叠”(还有写成“迭”的,这个属异体字,咨询过老师了),梅花三弄的“弄”,其实都包涵了曲式在里边。
以下上网查了奏鸣曲式的资料:
奏鸣曲式包括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结构图如下: 引子+呈示部(A)+展开部(B)+再现部(A)+尾声
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 主题变化发展 同呈示部奏鸣曲式的概念不同于奏鸣曲(Sonata),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器乐套曲,而奏鸣曲式则是指乐曲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在创作器乐曲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之一,通常也是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特征,单乐章式的歌剧序曲和其他独立的器乐作品也采用这种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巴罗克音乐以调性为基础的成就,并使其更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表现的内容更深更广。 (1)呈示部——呈示部是这一结构形式的基础,它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呈示部前可加引子; (2)发展部——发展部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 (3)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而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它的变体。现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种原则。
(看了这个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伟大!)
2.长啸
上课偶然间老师谈起了“长啸”的问题。我一直好奇着,说竹林七贤的“长啸”到底是个什么声音,有人说是“大喊”,这个答案总是不攻自破,因为正常人怎么没事会去“大喊”呢,而且据说当年嵇康的喜好一个是“长啸”,一个是“打铁”。他倒是“放荡不羁”,但也不至于像神经病一样的没事“大喊”吧。老师说他昨天刚巧看到中央音乐台的一个节目,讲的就是“长啸”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长啸”至今还流传在蒙古族音乐的唱法里面,叫做“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