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而和至矣。 7Y4D9pw
天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N~jlr |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侯,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婉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LWrtmc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雨;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CX{M@x3m
要之,神闲气静,霭然醉心,太和鼓鬯,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zp{ ^mC
批: m60hTJ?N)
“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这句名言早在几年前就已听说过,但感觉总是模糊的,直到仔细阅读了这《溪山琴况》,原来作者后面已经解释的很明了了。 yR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