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左右分栏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帮助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古琴文化网
北京古琴论坛
琴人茶馆
古琴百科
古琴文化网社区
琴学备要
古琴文化
北京琴友会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热搜:
古琴网
琴友会
古琴文化网
>
琴友交流
>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21540
阅读
1
回复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雪狼
UID:2
注册时间
2009-05-28
最后登录
2021-10-12
在线时间
178小时
发帖
651
搜Ta的帖子
精华
10
阿堵物
1568
威望
892
贡献值
1191
交易币
237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管理员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关键词:
古琴逸闻
本文发表于2009年2月号《音乐爱好者》。我是把一摞书稿全部发去让樊愉兄挑选,这次选用三篇,其中《周作人听琴》一篇,已于去年底以《周作人听
古琴
》为题发表于《文汇报·笔会》,一稿多投,非出本意。谨向重复读到的读者致歉。
在原作里,每则故事末尾,我都注明了出处,并有主要人物的小传。发表时全部删去,但出书时会保留。我在这里贴出的,是《音乐爱好者》发表的版本。
7[(Lrx.pM
这次发表了三篇,《音乐爱好者》或许还会连载下去。我觉得这类掌故看两三篇看不出味道,要一次性达到一定的量,才可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形象的感受。如果每次多发一页,也许情况会好一些罢。
L{4),65
Krt$=:m|1
琴边拊掌录
gK&5HTo
——近世
古琴逸闻
丛话(之一)
严晓星
cg>!<T*
《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
\HBVNBY
一八八二年起的三年间,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及其随员杨守敬主持的《古逸丛书》二十六种二百卷陆续刊行,立即震惊了中国学界。黎庶昌、杨守敬能在短时期内收录那么多流布日本的汉文佚书与珍本,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新学吃香、旧学吃瘪,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屣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作为学者官员,不仅有学养、能力,也抓住了历史机遇。
&\CJg'D:m
丛书中的《碣石调·幽兰》在学界反响不大,却在琴坛激发的强烈反响。这是一份
琴谱
,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抄写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根据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百年前南朝梁、陈间的隐士丘明,而实际作成年代当然还可以向前追溯。这份琴谱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可考,直到十七世纪始见于记载,杨守敬访得时,原件的主人是京都西贺茂神光院的和田智满。
r3*+8D~a_
《碣石调·幽兰》回流三十多年之后,因为古琴家杨时百的研究而成为琴坛关注的话题,再过了三十多年,又有一批第一流的古琴家为它竭尽心力,为它争论、疑惑、欣喜……大约又过了三十年,仍然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两个甲子的琴史中,《碣石调·幽兰》大约是最风光、也最具争议的名字之一了。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
琴曲
谱,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最早的乐谱,它用的是古琴减字谱出现之前的记录方法,留下了无数的待解之谜。
ay!6T`U`
杨守敬、黎庶昌都不是琴人,而将《碣石调·幽兰》公诸于世,自然是出于学者的眼光与学术的敏感。他们对琴坛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QXyyg
沈心工早年斥琴
WV5r$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以学堂乐歌而著称于世,但他晚年实与琴坛关系密切。一九二八年,他曾推荐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梅庵琴谱》,未果。十年后他加入今虞琴社,
经常参与琴社活动,其寓所也成为琴友经常
雅集
的地方。他
与沈草农、张子谦来往频繁,致力于琴歌复兴的实践,《今虞琴社社歌》也是他与徐立孙合作完成的。
jAD+:@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琴坛旧雨早年竟然是一位彻底地反对古琴的人!
他在一九
○五出版的
《小学唱歌教授法》曾说:“将来吾国益加进步,而自觉音乐之不可不讲,人人毁其家中之琴、筝、三弦等,而以风琴、洋琴教其子女,其期当亦不远矣。”可见他晚年与琴亲近,是包含了对早年激进观点的反思的。
HQ ELK
GLbc/qs
周作人听琴
m~A[V,os
周作人自称不懂音乐,所以写《国乐的经验》,其实就是“听不懂的经验”。他写道:
WRN8#b
0(Yh~{
第一回在民国七八年,北大开了一个
古琴演奏
会,蔡孑民主席,郑重介绍古琴专家、山东王露先生,地点是三院大礼堂,实际只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风雨操场,也可以当饭厅的。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O7Y P_<,#
第二回是民国十八九年,我同了女儿到女子文理学院去看秘书郑颖孙先生,他也是古琴专家,承他的好意特别为我们弹了一曲。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大概弹的人弹给外行听也已弄惯了,似乎并不怎么样,在我却不仅心里很是抱歉,也有点惭愧,因为不懂古琴总是不大名誉的。
Yg\{S<wr
Uqb]e?@
据《蔡元培年谱长编》,周作人的头回听琴经验发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谱里摘录了蔡元培的发言,果然是相当“郑重”的。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在那么空旷的礼堂里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说王露奏琴如“打着算盘”,联想还真传神。这大约是现场众多听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记录了吧。
&<\4q
至于第二回听琴的经验,周作人还在另一处说起过。那是他写《鲁迅的故家》时,发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句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老百姓虽然不知道司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这名字却极是巧妙,我也曾听过古琴专家的弹奏,比起来也似乎未必能胜得过。”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五一年七月,郑颖孙死了差不多一年罢,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觉得古琴之声尚不如蟋蟀鸣叫,不知道会不会还“似乎并不怎么样”呢?
z(8)1#(n7
这篇短文通篇老实的外行话,但能外行得讨人喜欢,又何况拿手的话题呢。这就是周作人的妙处。
fzq'S]+
共
条评分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离线
栖栖
UID:8
注册时间
2009-06-03
最后登录
2015-01-16
在线时间
8小时
发帖
1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阿堵物
210
威望
77
贡献值
134
交易币
58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十二徽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5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guqinwenhua.cn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隐藏
快速跳转
古琴文化
琴友交流
资料汇集
弹唱影音
琴学心路
琴友会
北京琴友会
商业广告信息
商业广告信息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