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616阅读
  • 0回复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关键词: 古琴逸闻
本文发表于2009年4月号上海《音乐爱好者》。 TXbi>t:/S{  
  <W^>:!?w  
琴边拊掌录 6I|9@~!y[  
——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三)
严晓星
  Z}IuR|=  
谭嗣同琴事
  er@.<Dc  
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琴背“崩霆”二字下有“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的题款,龙池内侧有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落霞式,琴背面龙池之上刻魏碑体“残雷”二字,其下刻有行楷三十五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析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均填以石绿。诗左下方刻长方形朱文印,篆“壮飞”二字。腹款刻“霹雳琴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二十字。据说谭嗣同应召北上、与妻子李闰分别之时,两人对弹的就是这两张琴。 <2LUq@Pg  
谭嗣同毕生好琴。他的文集中还有为友人的“停云”琴所作铭文:“欲雨不雨风飓然,秋痕吹入鸳鸯弦,矫首转弄心涓涓,同声念我,愿我高骞。我马驯兮,我车完坚。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请为君先。”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中,他提到自己还曾经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当初他一定想不到,会和自己仰慕的文天祥在相同的地点——北京菜市口——殉难。求仁得仁,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谭嗣同全集》)
&Gm3  
  M=1~BZQ(Z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即提倡新学,呼号变法。一八九七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推行新政。次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四月被征入京,参与新政。九月下旬,政变发生,旋即被捕遇害。后人辑有《谭嗣同全集》。
1C/Vwf:@  
  ^a|  
杨时百应对萧友梅
  #8%~u+"N  
萧友梅从德国受领音 乐博士学位回来后,出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他立志要在中国办西洋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会的另一位导师、古琴家杨时百意见多有不合。 <! *O[0s  
萧友梅常指中国的五声音阶、三分损益律为原始民族音阶,杨时百大不以为然。但其时西风正炽,西乐也不可能完全不影响到杨时百。据他的弟子彭祉卿说,他鼓琴于正调完毕之后,必再慢五弦使其十徽泛音与三弦十一徽泛音同声,然后奏曲,从无例外。这其实就是受了西方音乐及其律制的影响,自然这又是杨时百所讳言的。 B9`_~~^U5  
一九二○年十月,萧友梅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说周王朝的音乐教育机构里,乐官多是盲人,传授音乐的法子自然专用耳朵,指挥也是用耳朵……才不得不打板,或撞击地上,一路相沿下来,有眼睛的人传授音乐,也用盲人的教授法,间中有用字谱的,也不过记其大概,详细的地方还是要学者去听。杨时百教人弹琴,习惯于“用脚撞击地上”,也不着重教人看谱,这篇文章几乎直接讥诮着他。因此,他根据传统资料完成了融减字谱、工尺谱等为一体的古琴四行谱,并对弟子李伯仁说:“这是间接的回答。” M(ie1Ju  
杨时百最后还是写了一篇《琴学问答》,对萧友梅作过正面回答。(萧友梅《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杨时百《琴学问答》、查阜西《古琴谱的创制及其发展》《琴家取用自然音阶论》) @# . a5  
?}S~cgL -  
萧友梅(1884—1940),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国立音乐院。音乐作品有艺术歌曲、弦乐重奏曲等。后人辑有《萧友梅全集》。 A>)W6|m|  
  ' R= OeH  
中国和西方最早出版的古琴音乐唱片
  `2j"Z.=  
唱片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真是戏曲、音乐爱好者的福音。在国乐里,古琴音乐也算不上大众音乐,印制、出版古琴音乐唱片自然滞后一些。 ++!0r['+ >  
一九三三年,百代公司为古琴家张友鹤录制、出版了四张唱片,分别是《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捣衣》和《阳关三叠》,其中《阳关三叠》为琴歌,歌者潘奇。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古琴音乐唱片。 (m')dSZ  
古琴音乐唱片在西方最早出版,就有些偶然因素。1938年10月到次年5月,国际红十字会救济总署为筹集难民救济资金,组织中国文化剧团美国演出。其间,中国国乐家们历经华盛顿、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等30多个城市,在剧院、大中学校以及艺术家交流场所开过国乐演奏会百余场。而演出结束之后,参与其事的琵琶家、古琴家卫仲乐留在美国,想进音乐学院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小提琴,却未能如愿,只得于1940年黯然归国。在经济窘迫时,他为Musioaff唱片公司录制了一套四张78转的《中国古典音乐》唱片,每张唱片两首乐曲,第二张即为古琴独奏《醉渔唱晚》、《阳关三叠》。这是在西方最早出版发行的古琴音乐唱片。不过,据说卫仲乐上了唱片公司的当,没拿到经济报酬,也就没能缓解他的经济困境。如果他跟着剧团早早回国了,西方出版古琴音乐唱片也许会推迟一些年份罢。(李健正《我国近代杰出的古琴家张友鹤》,徐立胜、金建民《播扬国乐六十载,雄风犹存丝竹间——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 dd@ D s  
  <AHdz/N  
张友鹤(1895—1940),原名鹏翘,山西邑县人。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期间从王心葵习琴。一九二二年参与发起国乐改进社。次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又在北京四存中学、弘文中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及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古琴。在《音乐杂志》发表《学琴浅说》等琴学著述。 ,0?3k  
卫仲乐(1903—1998),原籍无锡,生于上海。早年加入大同乐会,一九三五年任乐务主任。一九三八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回国后与许光毅等人创办中国管弦乐队、仲乐音乐馆。一九五六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精通多种乐器,尤长于琵琶。 ,8DjQz0ZPo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