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I%<?xN
=wI,H@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亦多弹
$]xe,}*Af 每天清晨,我们聚集在紫霄宫前的庭院中,跟道姑亚茹学习打太极,在复杂的动作中体会呼吸和平衡身体的方法。
'>2xP<ct!&
A9$q;8= < 如山师傅是来自韩国的僧人,也是我们此次旅行的
古琴教师。
=$Xdn'
`4 w0*;k; 夕阳西下,我在武当山的最高峰金顶之上弹起古琴,别有一番意境。
gt'0B-;W "{L%5:H@
mpXco *!_
KQQR"[z&V
古琴生来就已经古老了。 X`^9a5<"
V><5N;w
在历史上,古琴从不是大众的风尚,也未曾消亡,它的音量有限,却绵绵不绝。而今天,仿佛突然之间,古琴“热”了起来。 $S=lm {
,$W7Q
斤斧以时斫桐碧 .w[]Q;K_[)
rDUNA@r
“虞田琴斋”的田双琨先生把自己家当了作坊,“民族乐器从根本上还是适合小作坊生产。 ”田双琨说,他现在自己斫琴,亦不断有年轻人拜他为师,学徒花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做出一张琴,田双琨即授予他本人所制的证书。 X^fMt]
EV2whs2g
已名声大噪的“钧天坊”则有着全然不同的气派。斫琴师王鹏兴建于北京大兴的钧天坊占地万余平方米,内有池塘荷花、垂柳拱桥,有生产厂房和他的个人工作室。他将斫琴工序分为各个独立车间,上漆的专门上漆,做岳山的只负责岳山,最后由王鹏统一把关,如流水线模式。 (K^9$w]tf
G~u94rw|:
生产线上的古琴还能有古琴的韵味吗?针对这样的疑问,王鹏说, “继承传统文化继承的是文化精神,而不是文化形式。 ” _YO`x
X#gZgz ='
缫丝为弦成好音 8cR4@Hqx
3EF|1B/5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私奔,两人当垆卖酒,成就风流佳话;清代李渔著文, 若要娇妻美妾习琴, 主人一定要会听琴, 否则对牛弹琴了无趣味。文君相如的佳话不过是文人风流,李渔的趣味终有轻薄相,倒是这对无名伉俪的心弦化作了琴弦,相濡以沫,凄清哀婉。 &[qLl
@x"vGYKd
斫琴、弹琴、听琴,琴弦寄托了太多情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琴弦自身又关乎遗产的定义和传承。 l)=Rj`M
QfT&y &
手挥七弦弄归鸿 T4o}5sq}S
:eei<cn2
初接触古琴时,听说古琴没有琴谱,真真吓了一跳,如若没有琴谱,觅知音的《高山》 、 《流水》如何流传?嵇康临刑前声称要“绝矣”的《广陵散》怎么未绝?古琴演奏的依据是什么呢? }T4"#'`
$>8+t>|
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琴谱是唐人卷子中的《碣石调•幽兰》,用语言描述了弹琴的手法和音位,后世称为“文字谱”。文字谱尚形成符号系统,“减字谱”则将汉字的某一具有特征的部首或笔画取出,再和其他部首、笔画、数字重新组成一个符号。 j4+hWalm
WR gAc%
“减字谱”以弹琴时的手法明确了音高和音位,但没有注明每个音的长度。所谓古琴没有琴谱的说法由此而来。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独奏乐器,古琴的乐谱却没有限定每个音符的间,给予每个弹奏者即兴发挥的弹性。古琴谱对于时间的漫不经心,如同国中的留白, 体现着虚实相生的观念, 每一个具体的音是 “实”,而音的长度是 “虚“减字谱”上的音高是“言”,“减字谱”上没有体现的音的长短是言外之“意”。 !u>29VN
p24sWDf
绕梁余音今犹在 5NBc8h7 V
d!e$BiC
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古琴渐渐热了。知名琴家和琴派本多出自江南,但北京作为不可撼动的文化中心,却成为古琴的热土。这还是“古”琴吗?当寂寞的古琴遭遇喧嚣的时代,寥落的琴音遭遇热闹的追捧,文人的雅好遭遇市场的炒作,古琴弹出的,到底是怎样的“余”音? B.Ic8'
[ 此帖被栖栖在2009-12-03 23: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