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258阅读
  • 0回复

百衲琴的由来与真伪  郑珉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度一琴馆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百衲琴的由来与真伪 郑珉中
xRb-m$B}L  
UPH:$Fk&  
       “衲”是几经缝补的僧衣,百衲言其补缀之多。将其义推而广之,于是把拼凑成材的琴就名之曰百衲琴,后来又把拼凑完整的宋元版古籍称之为百衲本,用以说明这种琴和书的特点,也说明这种拼凑并无损于它们应有的价值。 I%|W O*x  
7P=j2;7 v  
         百衲琴的创始,史称发生在唐代,有出自雷威和李勉两种说法。雷威是四川斲琴高手,得名于盛唐之世。李勉是安史之乱跟随太子即位于灵武的宗亲之一,他本来生活在长安,也是一个古琴家,后来经肃宗、代宗朝,历官至宰相。 - CZ|R-ky6p  
HA| YLj?|g  
        关于李勉制百衲琴事,据《旧唐书》称李勉“好古尚奇”,“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新唐书》说勉“善鼓琴,有所自制,天下宝之。乐家传响泉、韵磬勉所爱者”。《历代名画记》说:“公手斲雅琴,尤佳者曰响泉、曰韵磬”。《史》载:“勉有所自制,天下以为宝,乐家传响泉、韵磬皆勉所爱者。或云,其造琴,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其响泉韵磬,弦一上十年不断,其制器可谓臻妙,非达于琴者,孰能与于此乎”。《国史补》说李勉“雅好琴,尝斲桐,又取漆筩为之,至数百张,有绝代者,响泉、韵磬自宝于家。” RDZl@ps8  
o}<}zTU  
        至于雷威造百衲琴事,仅《云烟过眼录》有两条记录说:“李公路所藏雷威百衲琴,云和样,内外皆细纹,腹内容三指,内题云:‘大宋兴国七年,岁次壬年,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越州窑务,赴仁济再补修。’”又云:“吴越王宫百衲,雷威琴,极薄而轻,异物也。 t<rhrW75P  
VgOj#Z?K  
        李勉造百衲琴的记载皆出自唐宋人手笔,且明确指出他是个好古尚奇,有巧思的人。用漆筩及合律的桐木块胶合成材斲制古琴之说是较为可信的。雷威造百衲琴之说,虽然只有元朝人两条记载,但就传世唐琴来看,原诗梦斋旧藏的唐雷琴“九霄环佩”,清宫旧藏的唐宫琴“大圣遗音”两琴面板,都是用两三块木头拼合而成的。原汪孟舒旧藏的唐雷琴“春雷”与李伯仁旧藏的“飞泉”,皆以杉木斲成,而显露于外的纳音,乃是用桐木镶嵌而成。可见琴面拼合镶嵌之法,是盛唐斲琴家已经采用的。 ydw')Em  
OX!9T.j  
         当然,上述琴上的拼接镶嵌,比之百衲琴,自有质的不同,因为百衲琴是“众材皆小,缀葺而成”,所以不能与局部拼接桐木纳音的琴等量齐观。然而盛唐雷氏既已采用拼接镶嵌纳音法制琴,从而用碎桐木拼凑纳音造成百衲琴也完全是可能的,故元人的记述也是可信的。李勉的记述既多且详,是由他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可惜他造的数百张琴皆未流传下来,今已不可得见了。 IL\#!|>  
13Q|p,^R  
二、百衲琴的真伪 WSL_Dc  
M^a QH/=:"  
        在传世的百衲琴中所拼合的木块,其形状大小并不相同,所见有龟纹形、银锭形、长条形和方块形四种。前两者形体较小,而后两种则较长大。在这四者当中,有的木色不一,纹理错综,有明显的缝隙与拼接痕迹。也有木色一致,纹理相通,无拼接镶嵌之痕,有刻纹填漆之象。从这两种现象来看,前者好象是真百衲,而后者必假无疑。其实这两种都是假百衲。有人说,只有拼合的木块痕迹透出漆胎显现于断纹中间的,才是真正的百衲琴。不然,不过是在琴腹纳音部位做了一点加工,镶嵌了不同形态的木片而已。   cJ&%XN  
ACs?m\$Q  
       传世百衲琴中,木块透过漆胎,显露于断纹之中的,笔者有幸见过两张,皆明斲仲尼式琴,黑漆,发牛毛间冰纹断。一为查氏照雨室旧藏,后归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所藏。一为郑氏百瞻楼故物,后归教师曹桓武所有。前者的铭刻腹款记录已失,因年久不能记忆。后者因摩娑日久,记忆犹新,其腹款为墨书寸楷。“大明嘉靖壬子孟秋之吉。云沓子获古桐材雅制。洪都琴士涂思桐,仿李勉百衲式断”。琴背池上刻楷书“百衲”二字。池左右刻楷书铭文:“百衲斯成,五音斯备。清浊纯和,合乎天地”。池下刻九叠文大印篆“治世之音”四字。其下刻行书两行:“此琴余得自丁巳秋日,喜不自胜,因识之”。并刻回文印篆“景其濬印”四字。二琴底面漆中均隐现纳音处之木块拼合环扣之纹,以镜折视腹中底面状况,赫然皆为一块整木,并非拼接者,而漆面所现之者,乃在琴胚上刻划痕迹并施以漆灰的结果。可见虽表面出现木块痕迹,依然是一张假百衲,而真正“众材皆小,缀葺而成”的百衲琴,实在是至为罕见的。 .pZwhb  
!RV}d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