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三:论琴曲的技巧与内涵 2?7a\s
l>9ZAI\^
雷苗伟 L``K. DF
5G=CvGu
有不少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弹古琴是“技巧”重要还是“内涵”重要?或应该偏重那个?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选择那个都会失之偏颇。就如同回答是人的左腿重要还是人的右腿重一样。这虽然是一个无法选择的问题,但技巧与内涵两者之间的表里、体用关系我们却不能含糊,如不明白其中的关系,不免会各执一方,轻重难辩。下面便是我的管中之斑。 yyHr. C
5B(r[Ni
b
刚刚结束的全国民乐大赛有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选手的参赛曲都是技巧难度很高的曲目,而一些以韵味为主的曲子却少有人演奏,比如二胡组,选手们多选一些《野蜂飞舞》、《 帕格尼尼练习曲》、《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 第一二胡狂想曲》等高难度曲目,像《二泉映月》《江河水》等二胡名曲几乎无人问津,追其原因,一方面是评委打分的导向,难度高的曲子得分偏高,另一方面就是选手自身很难驾御像《二泉映月》这样以表现意境、意韵为主的曲子。如《二泉映月》的“悲”和“愤”,如果对乐曲的力度、强弱、节奏、感情色彩等方面处理等稍有不慎,就表现不出乐曲这两方面的内涵。古琴也一样,《广陵散》成为选手们演奏最多的一个曲目,而像《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这样一些节奏较慢,韵味较浓的经典琴曲,却少有人去演奏。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手很难弹出这些曲子的韵味,而像《广陵散》这样以速度、力度见长的曲目,只要速度、力度上跟先上,一般出不了大错。从民乐大赛的这一侧面,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点,选手们可能是“两手都抓”了,但未必是“两手都硬”了。 SIRZ_lt$r
qx/GioPU
先看一个问题:是“吃饭”重要?还是“活着”重要?毫无疑问,两者都重要,人不吃饭就活不了。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否则就是“饭桶”了。技巧和内涵也一样,技巧是为了表现曲子的内涵,而不是弹琴的目的。如果不吃饭,可以延续生命的话,那么可以不用吃饭,要么你是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要么是植物人,无法进食,但总是少数。 HgX4RSU
yHoj:f$$x
弹琴有两种目的,一是“悦己”,一是“悦人”,无论那种都需要用“技巧”把琴曲的“内涵”表现来,不用任何技巧就能达到“悦己”和“悦人”这两种目的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弹琴者是高人,胡弹乱拔便能传情达意;二是演奏者巧遇知音,用无弦之琴也能感化对方,自己举手抬足之间,知音也能心有灵犀,默契投分,巍巍乎志在高山 洋洋乎志在流水。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弹琴可以不用技巧。 7<?v!vQ}-
Fx0<!_tY-
这就是这两者之间的表里、体用关系:“技巧”为表,“内涵”为里,“技巧”作体,“内涵”为用。明白此理,就不会失之偏颇了。 ^\\cGJ&8c
ji2if.t@
还有一例,似乎也可佐证一二:杂技演员似乎是越年轻越好,而现在琴界中公认的古琴大师们均已过花甲。 sOW-GWSE<
FyQ^@@
《溪山琴况》中徐上瀛先生说了三句话:“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我想这三句话就像我们依次上台阶一样,前后是不能颠倒的。第一句“指”指的便是古琴演奏的指法,技法,最后一句“意”,便指的是曲子的内涵、演奏着的心境。其实先辈已经给我们答案了:重技巧是小乘,重意境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