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弹《幽兰》 LI}@qLe
——是曲也,孔子所作。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适楚,厄于陈、蔡之间,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乃托辞于兰,因而作是曲也 3A&:
c/
——《藏春坞琴谱》 G/
sRiwL
我非常敬佩古代圣人孔子。说来好笑,像我这样一个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原来不知道孔子是何许人也。直到“文革”后期,我读高小初中之际,中国大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才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死抱奴隶制制度不放的老顽固,倒退派孔丘。为了批判的需要,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断章取义地读了些《论语》、《三字经》等,看着看着我迷惑了,又渐渐地从迷惑到喜欢上孔子(当然不敢公开)。“文革”结束后,渐渐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对儒家对孔子了解多了,又渐渐地从喜欢到崇拜孔子。我相信在“文革”后的孔子崇拜者中,许多人有像我这样的经历。 x*'2%3C~
由喜爱古典文化而引发我学习传统艺术的欲望。进入八十年代,我先学京戏后学昆曲,终因身居东海一隅找不到同志者,而下决心学习古琴(古琴可以一人操弄)。1983年,我有幸拜在当今浙派琴坛领袖徐匡华(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老师门下学习古琴,终日操弄不止,自得其乐。有一天,在广播中听到了琴曲《幽兰》的介绍,介绍说:这首乐曲为孔子所作,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际,见兰草没于野草之中,触景生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治世之才而不被世人所用。当时年少气盛的我,不知天高地厚,也有恃微才而傲物之心。听到这样的解说,自然共鸣,一听琴曲,这位琴家又把这种情绪宣染得浓浓的,当时就把我感动得心酸酸的,手痒痒的,下定决心,非学会此曲不可,但翻开琴谱一看,好多谱字都不认识,身在海岛,无人指点。一直到1999年,碰到台湾青年琴家孙于涵小姐,请她给我“扫盲”之后,我只用两个月时间便将《幽兰》一曲弹出,心中颇自得意,一边尽情用它宣泄心中“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一边心念:“古圣贤尚且有如此不平之情,何况吾辈”,谁知这样一想,不平之气顿消,而弹《幽兰》之情趣也逐渐索然。 Pk?M~{S
2002年4月,我收到了《七弦琴音乐艺术》第十辑,里面有摄影家徐厚坤先生以琴曲为题目的摄影作品,其中就有《幽兰》。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徐先生镜头前的兰花,妩媚娇柔,亭亭玉立,迎风摇曳,似乎还能闻到那淡淡的清香,这才是真正的“幽兰”啊,也许它不在帝王富贵家,不在市井花园中,不管有无人去鉴赏,它总是开得如此可人,即便是深山幽谷,人迹罕见之处,也不减其半点芬芳和高雅。凝视着这幅作品,我逐渐生出愧意来,从前的偏见,实则是以“小我”之心,妄测古圣贤之胸襟,古往今来成就伟大事业者,从来不本着个人私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如此之胸襟,方能体会无上快乐,《金刚经》云:“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正为此也。“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才应是《幽兰》乐曲体现的精神。 g9~QNA
从此,我弹《幽兰》曲子不像从前那样沉重和不平,而是以轻松之情,溢美之辞,加于弦上。不知不觉,我又喜欢上了《幽兰》,觉其别有一种风韵,意会而不得言传,于是每日操弄之,欣喜异常。“人生得意处常一二,失意处常八九”,如何能让自己在挫折中挺起胸膛,继续奋斗,那么,挫折将成为人生的财富;如果在挫折中消沉下去,则是人生一辈子的失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者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孔子在艰难困苦之时,益自慷慨,弦歌不衰,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财富,依靠这种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身处逆境而百折不挠,终于成就大事。古人这种对挫折的达观,在琴乐文化中多有体现,历代许多琴家凭琴抒发豪情、驱逐烦闷。故尔,人人视琴为“道器”,这是琴乐文化的精华。所以会古琴,确是我们的一大幸事,可以在琴乐中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琴道”的重要,由此见之,我辈既倾心于琴,当于此着力,收获必多。 eP(|]Rk
zrDcO~w
#'y4UN
t,w'w_C
D( \c?X"
_a]0<Vm C0
z:1"d
R
"!S7D>2y#
发表于《兰花宝典》杂志2005年第六期 Z\[6'R4.#
c`Q#4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