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節拍法》述要與隨想(2) ?Hdu=+ZV
bxwwYSS
]8"U)fzmc.
讀王鳳桐、張林著的《中國音樂節拍法》,當中提到: w*~s&7c2B
「為甚麼現在看來很容易掌握的節奏和節拍問題我們的古人卻相當長的時間,幾世紀,甚至十幾世紀不能把握?」 [;yH.wn#5
6DU(KYN
另外書中更指出,西方五線譜從發軔到完備,乃是從十一世紀演進至十六世,花了六百多年的時間才完成,其約略過程是: czT2f
十一世紀發明了譜表, R#YeE`K
十二世紀其譜表仍只能表示音高,不能表示時值及節拍, "uL~D5!f
十三世紀產生了有量記譜法,能記錄長音、短音, ~}{_/8'5
十四世紀用顏色表示音符的時值, OqRRf
十五世紀符頭畫成空的, ,?jc0L.'r]
十六世紀確定單位拍為四分音符,及一系列長短音符, wA7\K~fHV
到十七世紀,小節線才進入譜表。 !#%>,X#+
Yh^8
!
在中國,音樂的神秘感就更困擾古人,例如宋代歐陽修便說過:「樂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心應於手,而不可述之言也。聽之善,亦必得於心而會以意,不可得而言也。」即使到清代,這神秘感仍存在,如清人吳梅在其《顧曲塵談》中說:「制曲之法,最不易說明,緣細微曲折之處,非口授不明。」也就是這些音樂神秘化的思想,把中國的樂譜演進窒息了。 :J@3:+sr
7*M-?
然而,這不表示中國音樂的節拍體系沒有進步過,據王、張二人的考證,中國音樂的定量性節拍成熟於明代,比西方早約一個世紀,而體系則與西方有分別的。 H)S!%(x4
0=U|7%dOL
分別就在於: {A< 9 61
西方節奏是數學思維形式的,一下子就能把人說懂,明白一拍、半拍、半拍的半拍究竟是怎樣的;中國的節拍是非數學思維形式的:「鼓板夾定,則錙銖可辨」,終不能叫人明確一拍、半拍、半拍的半拍的時值概念,所以才明「非口授不明」之說。只是,至今其實也不是所有音樂人都意識到這種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