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三典
f!|$!r*q j_3X
1w)k 〖秋塞吟〗在历史上有过三个完全不同的曲名分别用来描述三位性别、身份各异的历史人物──
Yy,i,c`r ~,*=j~#h 一者〖水仙操〗,演的是伯牙学琴的故事,其本事见于《乐府古题要解》:“旧说,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上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c67zyX=% w=dTa5 再则〖掻首问天〗,故事对象易为战国的屈原,借了《天问》的题目,其实表达的并非《天问》的内容,却是影着屈子本人的身世,慨其志之不申。
>I9w|zFA hkifd4# 又名〖秋塞吟〗,则是换了王昭君来做主角,极写其远嫁塞外之伤感。
NuL.l__W s)gU vS\ 从来看待昭君远嫁,皆以其直而招陷,致远于君侧,按照传统的观念,这是不幸的。《离骚》亦有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见屈子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与王嫱倒是确乎有些同情。至于伯牙之学琴海上,虽然最终他是获益者,然而当此一人被弃于荒岛之时,还乡既不可期,渺天地而沐悲风,其心情之糟糕可想而知,无可排遣的孤独其实与屈原与昭君仍是可以相通的。
scXY~l]I* *wSz2o), 上述三题共曲的现象也是国人根性中最为圆融善通这一面的明证,好的知音未必要从抽象的音乐形态中剥离出什么具象的山山水水来,音乐自是音乐,它以它自有的形状存在于空间与时间里,听者、奏者尽可以各自的兴会去体悟去演绎去发挥。嵇叔夜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酝酒之发人性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真正的共鸣其实来自于内心深处那最最微黯的颤粟,而决非另一些浮附于音响表面的形象图解。
@-L4<=$J oS2L"# 历来琴谱用[问天]、[水仙]的名字居多,[秋塞]相对少些,是否因为纂谱者多以维护古琴之道统地位为己任,讳为妇人言?然而至今在实际演奏中似乎还是以〖秋塞吟〗这个名字用得更为普遍一些。伯牙虽为百世琴人所景仰者,然而其“延望无人”的孤寂,除非“仰秣之六马”、“出听之沉鱼”,又有几人心领神会?屈子乃政治上的失败者,若非“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者,要一干听者去共鸣于这样遥远的高士贤臣恐怕也难免会有些茫茫然吧?唯有“红颜薄命”之类的故事向为大众所津津乐道,感染到政客们也每每将冷遇的牢骚隐托于“妇怨”以示蕴籍。
~\UH`_83[ !>n^ ;u 梅老的[秋塞]在气质上算是比较“世俗”的一个,感情表达浓烈而直接,不一定能入得一些“风雅的耳朵”,但在我听来却每有股直入心脾的淋漓感,令心灵无法回避其真挚的展现。唯因其早已不在意于“含蓄的表达”这样一类诉求规则,完全是一种自语式的流淌,无论是黯然神伤中的沉吟,抑或长歌临风般的渲泻,一吟一猱一啸一叹时时刻刻牵动着听者的神经,想不为之动容也难。
OoG Nij BZ '63 沉聆梅老的[秋塞],每每忘记曲中那位怀抱琵琶凄然出塞的美人,却陷入了阵阵“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之中,至其晚年所弹,则更为落寞,如此,我终于分不清老爷子弹的究竟是〖秋塞吟〗还是〖水仙操〗了……
jrF#DDH?I /h.hFM/ 按:梅老曾在《广陵琴派演奏风格探研梗概》一文中叙及:“徐琪……编著了广陵派影响最大的琴谱《五知斋琴谱》,所收三十三曲,除《澄鉴堂琴谱》中的二十一曲外,兼收了金陵、吴、蜀各派琴曲十二操……有的琴曲如〖墨子悲丝〗、〖秋塞吟〗、〖普庵咒〗等,已成为广陵派传统名曲……”《五知斋琴谱》中〖秋塞吟〗的标题下果然是注明了“金陵派”。时隔两百多年,梅老又得夏一峰先生传授[秋塞]一曲,其传承上当属金陵一系而非出自广陵,但梅老在此曲的实际演奏中却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十分典型的广陵气息,这样的历史巧合不唯有趣,也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