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云子的推算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与公制的换算比例应是, r[`9uVT/
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一寸=公制3.38厘米 u"cV%(#
下文碧落子斲琴法是按这比例换算的 jKAEm
毫米以下四舍五入,未及细校, C\Wmq
[
碧落子斲琴法原件系抄本出自天一阁旧藏, D09Sg%w
有一二明显抄错处 *k( XW_>
在具体实践上决不可拘泥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 ,Bi.1
%$
因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很多并不合理, RNEp4x
结合唐宋琴槽腹实物也会发现大多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不合处 JW83Tp8[8
碧落子斲琴法要用理性与紧密结合斲琴实践的态度解读它才能体会它的精义 taHJ u b
古籍中对斲琴法论述最全者当属碧落子斲琴法和与古斋琴谱 ,GbR!j@6
碧落子斲琴法对槽腹很多极其重要的部分只字不提而对一些次重要的部分言而再言 %op**@4/t\
加上用了些很感性的描述去解读一些槽腹声学原理,显得诠释不精密与想当然 `!;_ho
当然撇开这些不足碧落子斲琴法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学术价值远大于与古斋琴谱 1y@i}<9F
/ |;RV"
而古斋琴谱记述的斲琴法显是一文人玩票的斲琴法, n`B:;2X,
比如它的木工部分用的方法不象是很专业的木工采用的方法更象是一不熟练的爱好者用的笨方法 b7?uq9
当然它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借鉴,如在未正式合琴时先施漆灰试音再打开修正槽腹等等, 17%,7P9pg
但它强调灰胎鹿角灰应如面粉般细则是大多数明琴的做法. H7&8\FNa
这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省事,灰胎可刷涂.易获得平均厚度,但坏处是灰胎过滤音声的性能不佳 Pe_W;q.
唐宋琴不是这样对待灰胎的 0y'H~(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123.7cm] by1<[$8r
定材尺寸 m{Wu"
;e
为材之时 先定头厚4.4cm,尾厚3.4cm shy-Gu&
于头量至肩得33.8cm横尽墨分定(此是123.7cm之尺度也 若加减长短随肩为之) `_Zg3_K.dS
自墨已下收煞至尾就3.4cm 自墨以上收煞至头底面共4.4cm为朴素之分寸 (底1.2cm urs,34h
琴身尺寸 36&e.3/#
头阔18.6cm ,肩阔20.3cm, 尾阔13.5cm ,头颈16.9cm pSH=%u>
岳下至颈4.4cm ,岳与龈共厚2.4cm(岳1.4cm 龈1.0cm), B:yGS*.tu
岳高1.4cm(张钺法1.5cm 盖自肩以下太薄 ,则岳虽高厚亦声浊) TVtvuvQ2K
弦眼自宫至武相距12.5cm, 中间五眼均于宫物之间共七眼 ^+>laOzC`8
颈窝至肩21.3cm,(肩不可以21.3cm为常 ,惟琴有长短加减随时 ,即须常在三徽下三分之一),颈中央阔13.5cm L2[($l
上腰在八徽1.7cm ,下腰在十二徽上1.7cm ,上下勤入1.0cm ,斜蹉0.8cm(此伶官之一样耳 ,若作他样 ,当以此腰之中取之) i4Q@K,$
腹开深2.4cm ,以木作横格子 ,上安七分度以戛之取知其度深浅, 其格如斗 概如肩宽18.6cm即2.0cm ,尾深2.0cm亦以六分格之 ,如肩18.6cm ,1.7cm粘缝 池深1.4cm, YNyk1cE
凤足在九十徽之间 ,近九徽三分之一 ,足眼开1.4cm ,共两侧各2.0cm , KEo,m
底先定上分厚1.7cm 渐渐收杀至尾取1.4cm , 5,lEx1{_
轸池正对弦通阔2.4cm长13.5cm , E1aHKjLQ
足面脑角各高3.7cm ,分脑心至底厚4.7cm ,煞朴1.4cm也 XSwl Tg
龙池长23.6cm(贴络了阔2.0cm),龙池上当四徽上4.0cm, 凤池长12.5cm, 阔1.7cm(上在十徽上1.4cm, 下在十二徽下1.4cm) *MFIV02[N
天柱圆2.0cm 正在三四徽间, 若不能求徽定之 ,则自龙池上4.0cm, a8e6H30Sm
地柱方1.7cm(在龙池下5.0cm), FBe;1OU
肩处底面相合 ,了共得6.0cm . ed{ -/l~j
由是计之 Tj`,Z5vy
底厚2.0cm, 中央2.4cm, 尾端相合 ,了共得4.7cm, fM :]&
由是计之, 底厚1.4cm, 面厚,1.4cm, 中央,2.0cm, 有两侧各厚2.4cm, 尾端两侧各厚2.2cm, 焦尾承弦横阔2.4cm, 焦尾横阔3.4cm, 焦尾两角各长8.5cm, 龙龈阔1.0cm 5FPM`hLT
削面法 bivuqKA
已上尺寸既定,粘缝已毕, 随面中绳两边慢慢若下, 就两侧七分[2.366cm]弱, 所以弱者, 偿灰漆之分也, 若削面时, 不得动四绳俱镑两下其势自然成,便加镑洗亦无声病. ~OYiq}g
调声法 Drgv`z
凡面厚底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 JQ_sUYh~3
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 {=9,n\85#
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 -e"H ^:
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音韵飘扬 ~|DUt
是故为琴之法 必须底面相当 虚实相称 弦木声和 Hh3X
\
然后为得桐性轻脆, 上必取2.0cm(面肉厚也)。梓性和实 ,下必1.7cm(底之厚也), 此良材之分寸也 , wtLO!=B
或良材必须加减 , :gv{F} ##
或桐刚而梓良(刚光和之中也故退其身), 面五底五(面肉1.7cm, 底厚1.7cm) , `iFmrC<
或桐良而梓刚 ,面2.0cm底1.4cm, Ytp(aE:
或两俱刚 ,面1.7cm底1.4cm, \g&,@'uh
或两具虚, 面2.4cm底1.9cm, Fc)@,/R"v
此不常之材也, 乃6.0cm之常规(常以厚6.0cm为规而加减之, 木弱则加, 木刚则减, 取其中也), 不可越也 \j}ZB<.>
用之在人, 测之在心, 但以声消为善, 若灰漆已毕, 施弦调之, 若声浊更宜削木, 此调声之法也。今有古琴分寸厚者削而再灰其声乃清, 此削灰漆之明验也 "rALt~AX
较古琴大小法 }<0BX \@I
余琴通厚6.0cm(长123.7cm), 越琴通厚7.8cm(长与上同) "+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