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十五:如何给古琴定弦? Y]lqtre*Y
雷苗伟 J#kdyBmuO
n>4S P_[E7
琴人弹琴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古琴定弦,先听各弦音是否音准,音不准则曲不和,故定弦为弹琴第一要事。 古琴不像键盘乐器那样,一音一键一一对应,如或不准可请专业校师代劳调试,而古琴定弦则需操琴者自己来定。定弦对于受过系统音乐训练的琴人来,可能不是难 事,但现代习琴者多为业余琴人,以琴为修身养性之器,玩票而已,故定弦实非易事,尤其初习琴者,尤难。弦乐多有此病,俗语说:“调好胡琴一黄昏”,便是说 胡琴定音之难,古琴也是如此,下面便就定弦问题做已一管之窥。 (LfVa`<1
@Dy.HQ~
古人琴学论著中,论音律、定弦者不少,但或是寥寥数语,一时难窥其理;或是繁杂纷乱,一时难理头绪, 故初学者难以从中受惠。古琴有多调,常用者有五,然无非是正、外两种。正调为其根本,十曲之中便有七八为正调,如《流水》、《梅花三弄》等。外调是在正调 的基础上,用传统“还宫转调”的方法,或“紧角为宫”、或“慢宫为角”、或“顺生”、或“逆生”,一一递生而成,故定弦先定正调。 s6D-?G*u%8
古琴的正调各音历代均有律名与其对应,或以一弦为黄钟、二弦为太簇、三弦为仲吕、四弦为林钟、五弦为 南吕、六弦清黄钟、七弦为清太簇,因正调三弦为宫音,宫音正应仲吕,故此正调即称为仲吕均(宋人姜白石持此说),或以一弦为林钟,二弦为南吕、三弦为黄 钟,四弦为太簇、五弦为姑洗、六弦清林钟、七弦为清南吕,因此三弦宫音正应黄钟,故此正调又被称为黄钟均(明人朱载堉持此说)。然第一弦为黄钟也好,林钟 也罢,此律究竟音有多高,历代各有不同,也无定法,且多有纷争,故中国传统律学中的十二律只是一相对固定的音位而已,所以古代琴之音高我们无法考证。再加 之古琴人又多以文人自娱为主,多为独奏,交通不便,又少有交流,所以当时大江南北古琴的定弦也无统一音高,只要所弦琴弦张力松紧适度,各弦音高“相对”音 阶关系准确即可。 4
* OU
5;{Bdvcv
然古琴发展至今天,已不仅仅为庙堂祭祀之雅器,或隐士修身之清物,其音乐性已大大增强,加之琴家交流 也较为颇繁,故各地家各种琴弦之音高,孰优孰劣,便显而易见,所以古琴各弦的固定音高今天便有一定法。现代琴家正调习惯被定为F调 (即1=F),一至七弦的音高借用西乐的音名分别为C、D、F、G、A、c、d(此 法为西乐音名,与古琴实际音高略有差别,但可忽略不记),相对唱名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此法定弦,各弦松紧适度,恰到好外,一弦不至于太松,七弦也不至于太紧。
>ob/@
了解古琴定弦,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古琴定弦的原理,专业一点即古琴的“律制”。 南宋 大理学家朱熹在《琴律说》一文中首次提出“琴律”一词,专为古琴创了一种律制——“琴律”,琴 律虽也被后世律学界所接受,然其实就是“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两种律制的一个组合体,非驴非马,但却浑然天成。关于两律的细节,另文再作详解,此处不作 探讨。而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法”便为“五度相生律”典型的一种生律方法,而传统乐器中管、弦乐器又多用之,故古琴定弦“三分损益法”较为合适。 &8pXkD#A
+doT^&2u*
古琴定弦现在常用者有三,即散音定弦、按音定弦、泛音定弦等三种定弦法。 Qx6/QaS?
Chua>p!$g
一、散音定弦。 v<SEGv-
散音定弦法指单凭习琴者的听力来调试一至七弦散音的音高。上文已提到,一至七弦的音高借用西乐的音名 即分别为C、D、F、G、A、c、d,知道各弦的音高,便需自已来一一对应,或辨各弦音之音程,或分析一、六弦及二、七弦之间的倍半相 和关系。《溪山琴况》一文在论及琴之“和”时,曾这样写道:“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爲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爲至和。”此条虽非专为散音 定弦而写,但我们也可借鉴一二。 md`ToU
l#"alU!<^
散音定弦法,如若没有很强的听力,很难定准,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讲,更是难以操作。散音定弦时,可选用 一首自己特别熟悉的、且只有散音的小琴曲来辅助判别一下。如散音定弦时,可以选用《笑傲江湖》一曲来校正,如先依次散历七至三弦,简谱即为6 5 3 2 1—,再散历五至一弦,简谱为3 2 1 6(低音) 5(低音)—。散音定弦法虽说门槛较高,对习琴者的听力 有极高要求,但此法简单易作,大有用场,如在雅集、琴会等场合不方便做大幅度的调弦时,可用此法简单调试。 m=9N^_
习琴者现在也常借助校音器或音叉来调试各弦之音高,使七弦所属音分别与校音器之C、D、F、G 、A、c、d等七 音一一对应,此举也方便实用,值得推广。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现在大多校音器或音叉是依“十二平均律”原理制成,如果用这样的校音器来定七条弦的散音音 高,便与传统的“三分损益法”定弦法有一定的差异,名弦之音也会存在一些微小的音差,律学称之“古代音差”。如用“十二平均律”校音器所调琴之大二度,其 间的音程要小于传统的“三分损益法”所定音程(十二平均律两大二度之间音数为200,而五度相生律之音为204), 而小三度则恰恰相反,校音器调出的小三度要比传统的“三分损益法”所调音程略大些。(十二平均律两小三度之间音数为300, 而五度相生律之音数为294)。理虽如此,但各律所差之音数,一般人难以分别,所以琴人自可忽略不计(仅为个人观点,有琴友便 能明显听出其中之偏差),但其中的道理,我们不可不知。当然,如果校音器功能中能调整为用五度相生律来校音,则又无此弊端,另当别论。 gctaarB&
二、按音定弦。 HZm
i?
y#0w\/<
按音定弦,古称“仙翁法”,即一散一按正合《仙翁操》一曲中“仙”、“翁”二字,此法以一散一按两弦 以取其同声来定其各弦之音,此指法谓大、小间勾(隔两弦一挑一散为大间勾,隔一弦一挑一散为小间勾)。按音定弦时,按音只按琴弦之九徽、十徽处,因为九徽 为本弦的子声(即此弦散音的纯五度音处),十徽为本弦的母音(即此弦散音的纯四度处),《溪山琴况》一文中对于九、十徽也有论述:“按和者,左按右抚,以 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 !BX62j\?
6+5Catsn
按音定弦法为典型的“三分损益法”,只要确定其中一条弦之音高,用“三分损益法”便能一一定出他弦。 如以三弦为例,三弦散音为宫(或Do 1)音,用校音器定其音高为F,其九徽处为全弦的三分点,三分损一, 宫生徵,左手按九徵即能找到徵(或Sol 5)音,那么此音正好与五弦的散音等高;三弦散音与一弦十徵音也等高,此音也是一弦散音的母音,即宫 生徵,宫为徵之母。如此类推,便可定出其它各弦音高,按音定弦顺序简略如下:(顾梅羹先生《琴学备要》定弦一文中有详表,也可借鉴) TH|hrL;:8
1、定三弦:先用校器音校定三弦为F音 jQb D2x6(
2、定一弦:三弦散音与一弦十徽按音等高 sfV.X:ev
3、定六弦:六弦散音与三弦九徽按音等高 [1*/lt|+p
4、定四弦:四弦散音与一弦九徽按音等高 X\x9CA
5、定二弦:四弦散音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m@@QT<
6、定七弦:七弦散音与四弦九徽按音等高 j+9
S
7、定五弦:五弦散音与二弦九徽按音等高 ["F,|e{y$
*I67SBt
按音定 弦,可用《仙翁操》一曲来辅助调弦,最后加以检验。 eTc`FXw`
r83~o/T@
三、泛音定弦。 OeYLL4H
散音与按音均难以调试准确,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最佳调定弦法为第二种:泛音调弦,现在琴人多用 此法。泛音定弦法也为典型的“五度相生律”,杜亚雄与秦德祥《中国乐理》一书中摘录了欧洲乐理“五度相生律”的这样一个概念:“按照泛音列中第二和第三分 音之间的纯五度关系产生各律的律制”。此处解释的概念,虽说并非特指古琴,但与古琴大同小异,古琴只是在二分、三分音点的基础上又加一四分音点而已。古琴 的泛音调弦法,便是利用两条弦上的二分、三分、四分(即七徽、九徽、十微等处)所产生的相同音来定弦的。如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上的泛音均为羽(或La 6), 两音等高。现在通常是先定五弦为F音,然后依次定出各弦。按音定弦顺序简略如下: !.9vW&t
1、定五弦:先用校器音校定五弦为F音 ]cr;PRyv
2、定七弦:五弦十徽泛音应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 X W)A~wPBs
3、定四弦:七弦七徽泛音应与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r ?`:&m0
4、定六弦:四弦十徽泛音应与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D5MAEazS
5、定三弦:六弦七徽泛音应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b8>9mKs
6、定二弦:五弦七徽泛音应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dO[4}FZ$
7、定一弦:四弦七徽泛音应与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Dkb&/k:)
u\xm8}A
因五徽与九徽同为各弦之三分点,两处泛音等高;四徽与徽同为各弦之四分点,两处泛音也等高,故五徽与 九徽,四徽与十徽均可相换,调弦时可根据各人方便选位而定,小朋友因手臂略短,便可在琴的中上准处为琴定弦。 `VsGa
Q.1ohj0)
按音定 弦,可用《梅花三弄》泛音一段来辅助调弦,最后加以检验。 {H V,2-z
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古弦定弦,虽说繁杂,然不可不知也。 PR?clg=z
j 7URg>i0
古人习字,必先磨墨,磨墨也为习字一趣,而非一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 “读 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 一联来语磨墨之修养,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 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我想古琴也是如此,定弦须从静中得,稳中得,对琴人之耐心、内涵,颇有益处。 sJoi fl
7
}#8u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