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217阅读
  • 0回复

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abrinatzen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3-08
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 I6'U[)%  
雷苗伟 Nm:nSqc  
4wMKl6mL  
泛音是古琴最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与按音、散音共同构成古琴的三大音色体系,如用天、地、人三才来寓 意此三种音色的话,泛音应位于天,被誉为“天簌之音”。其它乐器虽也可演奏泛音,但少有能像古琴这样能如此丰富、如此清晰地演奏旋律的,如《梅花三弄》、 《流水》等琴曲的泛音段落。古琴的十三徽各配一泛音,同一弦不同徽位的泛音或两音相同、或倍半相和、或子母相依,但各徽处的泛音究竟为何音呢?各徽处的泛 音与该弦的散音有何关系、相差几何呢?这对于初习琴者来讲恐怕并非易事,只能是依照教材“按图索骥”了,如不知各徽位泛音排列的规律,十三处的泛音全凭死 记硬背,我想多有不便。本文便试着运用一些简单的琴律知识,来一一找出各徽的泛音及其排列的规律,以解初琴者难辨之苦。 , S}[48$  
ezCsbV;. [  
古代及现代的一些琴学教材中,对于各徽处泛音的定位,多有论述,但古书过繁,新书过简,无论是古书的 长篇累牍还是新书的仅列简表,都很难让初习琴者一窥究竟。为行文方便及文字浅显易懂,本文在叙述时多选用了一些现在常用的音乐词汇的来作解释,如宫、商、 角、徵、羽等五音,本文则用的简谱的“1”、“2”、“3”、“5”、“6”来记代替。用西乐的“表”来解释中乐的“里”,或许不伦不类,恐贻笑大方,但因能力有限,也望方 家见谅。 *w59BO&M4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琴泛音的发生原理:通过左手在琴弦均分点处的虚按(或虚点),以阻止整条弦的 振动,只让部分琴弦振动,部分音段的振动,便产生了古琴的泛音,左手所虚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个徽位。其实古琴整条琴弦的所有的地方,都能把整条弦平均 分成若干份,但我们人类耳朵所能接受的,也只是有限的几等份。古人将古琴泛音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至,十三个徽位,十三个分音点,恰好好处,不多不少,增之太 繁,减之太简。 qS|bpC0x  
&D>e>]E|P  
接下来,便从琴的徽位入手,一一解释各徽泛音。 )1Os+0az  
{Qg"1+hhM  
一、七徽——二分音点 q9yY%  
七徽把琴弦均分成两部分,也是整条弦的二分音点二分之一处。“倍半相生”是古琴常用的一种生律法,无 论是“五度相生律”还是“纯律”,都运用到了“倍半相生”这一原理。什么时“倍半相生”呢?就是琴弦加倍,则所发音为低八度,弦长减半,则所发音为高八 度,故低八度为“倍”,高八度为“半”。以发音中国传统的律管来打个比方,一个长10CM的管子,此管的音高为“1”, 要想找出它的高八度高音“1”,便需把管子减半,重做一个5CM的管子即可(此说仅指原理,成律并非如此简单,管子的口径、材料、吹奏方法等影响音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管子的 口径要随之而变);反之想要找出它低八度的低音“1”,便需把此管子加倍,再做一个20CM长的管子即可(管子口径也 在随之而变)。古代的“倍半相生”及“三分损益”便是从古代的管乐和弦乐上发现的,况古琴弦质内实,可随手右弹左调,安其一弦便能兼取各音,所以古琴较律 管用此律也更加清晰。七徽是整条弦的二分之一处,所以此处的泛音的音高便是此弦散音的高八度,以三弦为例,三弦的散音为“1” (简谱记作低音“1”,此处只是做一参照而已),那么七徽泛音的音高便是其散音的高八度———高音“1”。 qnv9?Xh  
xhj A!\DS  
结论:七 徽==散音的高八度 ,H1j&]E!  
 ]6W#P7  
二、五徽、九徽——三分音点 O,]t.1V  
五徽和九徽是琴弦的三分音点,即把古琴均分成了三等分。先说九徽,《如何定弦》一文中已经提到九徽按 音为本弦散音的子音,即与散音成五度关系,如果三弦散音为“1”,那么此处的按为即为“5”,泛音也由典型的“三分损一”所生, 故九徽处的泛音也为“5”,只不过要比按音高一个八度而已,所以九徽处的泛音为高音“5”, 与此弦的散音相差一个八度又加一个五度。根据“相同分音点泛音等高”(也有特例,下文详解)的原理,所以五徽处的泛音,也为高音“5”, 与此弦的散音相差也为一个八度+一个五度的关系。 z';p275  
X]tjT   
结论:五 徽、九徽==散音的八度加一个五度 '1|r+(q|2  
;0P2nc:U~  
三、四 徽、十徽——四分音点 *ukugg.  
四徽、十徽与七徽等同为琴弦的四分音点,即把琴弦均分为四等分。七徽上文已经得出结论,为该弦散音的 八度音,此处先放下不提。另外,我们先换个角度来看一下另外的两个徽,四徽是七徽至岳山这一部分琴弦的二分音点,也就是四徽又把这一段均分成了二份;同 理,十徽也把七徽至龙龈这一部分均分为两部分,那么我们再套用“倍半相生”的原理,十徽与四徽便为七徽处的高八度,与该弦的散音也为同一音,只不过又高了 一个八度而已,即与该弦散音相差两个八度,还用上文的三弦散音为“1”举例,那么四徽与十徽处的泛音便为倍高音“1”。 :_i1)4[!  
此处又出现一个矛盾,即上文所提到“相同分音点泛音等高”的原理,七徽与四徽、十徽也同为该弦的四分 音点,为何音高与四徽、十徽又相差一个八度呢?我们也别忘了,七弦不仅为琴弦的四分音点,同时也为该的二分音点,换言之,七徽为该弦的四分之二处,用分数 的形式记录便为2/4,其实在数学中一般是不这样记录的,2/4只被记录成1/2, 所以此处要衍成了一个原则:“泛音就近不就远”,即该徽的泛音,只算第一次均分时的一个分音点,也就是较小的一个分音点,即只算它的二分音点,而不算它以 后又被做为新的四分音点及六分音点。所以七徽虽与四徽、十徽一样为四分音点,但他们的泛音音高却不相同,只不过为同一个音而已。同样的问题也出在下文琴弦 的六分音点上。在六分音点中,七徽、五徽、九徽也与二徽、十二徽一样,同为琴弦的六分音点,但七徽与五徽、九徽,五徽、九徽又与二徽、十二徽处的泛音也各 不相同,原理同上,下文便不一一解释。 X@5!I+u\L  
=MRg  
结论:四 徽、十徽==散音的两个八度 'X"@C;q  
oAA%pZ@  
三、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五分音点 *" >e k k  
《如何定弦》一文中我曾提到古琴的琴律是 “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的一个组合体,“五度相生律”大家比较了解,知道“三分损益法”是其重要的一种方法,那么何来纯律呢?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 这四徽的生律原理便是典型的“纯律”。先简单解释一下何为纯律:纯律是在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成律的基础上,又加入第五分音,使其与基音又构成一个新的 大三度,以此形式依次生出所有的音。那么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便是琴弦的五分音点,正好符合“纯律”的生律方法。以三徽为例,三徽为四徽至岳山部分的 五分之四处,所以依据“纯律”的生律方法,三徽的泛音应与四徽泛音为大三度关系,还用三弦音为“1”为例,其四徽泛音为倍高音“1”,那么三徽但为倍高音“3”。同理,六徽、八徽、十一徽处泛音也为倍高音“3”。 RAR"9 N .  
VLA9&.*@  
众所周知,不同的生律方法,所生成的每个音都略有不同,古琴的琴律融合“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于一 体,自然不可避免地在个别音上出现了一些差别,典型的就是上文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等四徽所生出的三度音。同样一个“3”, 五度相生律所生成的“3”要比纯律生成的“3”要高一些,比如正调中五弦十徽“3”, 便略高于三弦十一徽处的“3”。 PDzVXLpC  
严晓星先生在《杨师 百应对萧友梅》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杨师百弹完正调后,往往又将五弦调松一些,使其五弦十徽与三弦十一徽等高。我想文章只是表明了杨师百对中西乐 的一种态度,举一例子而已,所以后文并未录全,其后如何不得而知。如果杨这一做法仅仅是为了迁就“纯律”,我想此举大可不必。如果松了五弦,五弦便与七弦 相离,只能将七弦再做调整,调松了七弦,为使二弦与七弦倍半相和,又得再调二弦。这样的调弦法,现在很少有人运用,因为古琴是毕竟是以“五度相生律”为 主,只是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恰好和“纯律”相遇而已。 W(1p0|WQ:  
b;Pqq@P|g  
“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两种律制的所产生一些的偏差,其实对古琴的演奏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历 代大多数琴谱中很少出现这几徽的泛音或按音,只有少数的曲子中出现了这几徽泛音,如丘明《碣石调.幽 兰》、姜白石《古怨》等。 UP 75}h9  
两律孰是孰非,古今多有争辨,本文不做探讨,只是让大家明白,这几徽的音的音高及生成原理而已。 mz3!HksZ "  
#ZRQVC;b;  
结论:三 徽、六徽、八徽、十一徽==散音两个八度+一个大三度 2YdMsu~  
?msx  
四、二徽、十二徽——六分音点  o-_0  
8@|+- )t  
二徽、十二徽与五徽、七徽、九徽、共同为琴弦的第六分音点,将琴弦均分成了六份。七徽、五徽、九徽上 文已经找到,按“就近不就远”的原则,此几徽应就二分音点及三分音点时的音高。这里只需找到二徽、十二徽音高即可。二徽、十二徽分别是五徽至岳山,九徽至 龙龈这两个音段的二分音点,再套用“倍半相生”的原理,便可得出二徽和十二徽为五徽和九徽处这两个音的一个八度。还以一弦为“1”为 例,五微处为散音的高八度加一个五度,即高音“5”,那么二徽便为倍高音“5”,十二徽同理,也为倍高音“5” ?o"wyF A*  
结论:二 徽、十二徽==散音两个八度+一个五度 2 Do^N5y  
sr sDnf  
五、一徽、十三徽 |Ah26<&  
FG38)/  
一徽和十三徽并非整条弦的均分点,只是部分音段的分音点,如一徽为四徽至岳山处的二分音点,十三徽为 十徽至龙龈处的二分音点,再按照上文提出“倍半相生”的原理,便能找到此两徽的音高。以一徽为例,四徽的音高为散音的倍高音,那么一徽做为其二分音点,便 又加一八度,和散音相距三个八度,十三徽也同此理,同样为散音的第三个八度。 ~aNK)<Fznd  
QROe+:  
结论:一 徽、十三徽==散音三个八度 |\*7J!Liv  
RN]4Is:  
oXK`=.\  
至此,一至十三徽处的泛音高均已全部找到,且有如下规律: mH}/QfUlq  
1、                所有徽位处的泛音与本弦散音 只有三种关系:或八度相同、或五度相生、或三度相和。如三弦散音为“1”,那么该弦所有泛音只有“1”、 “3”、“5”三种,别无他音。 A+69_?B TH  
8sx\b  
2、                各徽泛音分别以七、十、四徽 为起点,分别向外(龙龈与岳山)呈呈三度、五度等关系有序排列,且除七至十徽、七至四徽两准泛音不在同一音区外,其它两准均在同一音区)。以三弦七徽为 例,七徽为“1”、左边两徽:八徽为“3”(高一八度),九徽为“5”, 右边两徽:六徽为“3”(高一八度),五徽为“5”。旧说称其为泛音四准:十三徽至十徽: 左上准,十徽至七徽:左下准,七徽至四徽:右下准,四徽至一徽右上准,这四准将徽位上的所有泛音有序地分成了四组。 .&T JSIx$  
IO/2iSbW  
qi.|oL9p  
3、                各弦泛音均以七徽为轴心,左 右两边一一对称。以三弦为例,八徽为“3”,六徽为“3”;九徽为“5”, 五徽为“5”;十徽为“1”,四徽为“1”;十一徽为“3”, 三徽为“3”;十二徽为“5”,二徽为“5”; 十三徽为“1”,一徽为“1”(注:只标明唱名,具体音区上文已有详解) 88$G14aXEk  
T8JM4F  
4、                琴弦均分段越少,泛音与本弦 散音的音距越小;均分段越多,泛音与本弦散音的音距越大 8h78Zb&[  
M4XnuFGB[w  
w t? 8-_  
其实律学只是我们浩瀚琴学的一小部分,琴人明白与否,对其演奏并无太大的影响,但古琴律学中所包含的 妙趣,如不去了解,可能我们便无法感受。上文的内容我想和解传统的玩具九连坏相似,看似复杂,其实环中自有规律,一旦窥透其中奥秘,便能迎刃而解,自然能 得其中之妙! 5 b( [1*  
<}pq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