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振琴坛毕生操劳——古琴家查阜西 TFXKC l
许 健 'W&ewZH_h
古琴艺术在我国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然而近百年来它却日趋凋零,难道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吗?知音者并不以为然,查阜西热爱古琴,为重振琴坛毕生奔波操劳。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修养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为这门古老艺术焕发生机作出了贡献。 @F|pKf:M+
查夷平字阜西,号镇湖。祖籍江西修水,l895年11月7日出生于湖南永顺。6岁随父亲住湖南乾城(今吉首市)时,就常跟着哥哥、姐姐哼唱当地的小曲。他与姐姐听弹琵琶的唱《哭五更》,被音乐感动得哭了起来。八九岁时就能作小诗,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1岁在长沙读模范小学时,他向日本女教师学了《大雪歌》、《上学歌》等日本学堂乐歌。回到家里则向亲友学吹洞箫,学吹山歌、小调,还能跟着别人吟诵诗词的曲调吹奏。他发现家里吹的曲调和学校里唱的洋歌味道大不相同,这种区别引起他莫大兴趣,导致他日后对律学的研讨。 yy`XtJBWWs
查阜西13岁随父到湖南津市,私塾老师夏伯琴有张古琴,爱弹琴唱歌。他也跟着唱会了其中的《凤求凰》和《渔樵问答》。老师很喜欢他,准备教他弹琴,他却随父亲去了大庸。15岁在大庸和夏老师继续有书信来往,老师寄来一张琴,一副琴弦和两首琴歌的抄谱,他根据琴谱和过去的观察记忆,自学弹会了这两支琴歌。接着他又向当地琴师田曦明、龚峄辉、俞味莼请教,学了《慨古吟》、《陋室铭》、《古琴吟》等琴歌。与此同时,他还学了民间的扬戏、花灯、读书人的丝弦等,舅父荣漱石唱的昆曲和表兄何光熙吹的笛子也使他迷恋不已,不仅跟着唱会了《十五贯》,而且还吹会了许多曲牌,少年时代的查阜西,便与民族音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pMf
?'l
1912年查阜西考入长沙明德中学预科,20岁左右曾在南昌江西省立一中学习。这里唱的学堂乐歌除了来自日本的以外,还有音乐老师李小石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时难歌》、《哀亡歌》、《荆轲刺秦》等。课余同学们很喜欢听查阜西弹琴吹箫,有两个同学还经常向他学习琴歌。国文老师王易家对律学很有研究,从而启发了他的兴趣,为此,他经常出入图书馆,结合自己的物理、数学知识,开始专研乐律学。 >YcaFnY
1917年查阜西在烟台海军学校上学时,听到一位张姓商人弹奏琴曲《秋江夜泊》,这是《梅庵琴谱》中根据一首唐诗创作的独奏曲。首次接触这种无歌词的琴曲,他当时很感奇怪:没有唱词如何理解乐曲的内容呢?后来听得多了,才豁然开朗,发现古琴领域居然还有这样广阔的天地。在烟台繁忙的学习生活不允许玩弄乐器,音乐活动一度中断。1919年他领导海校学生响应北京“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到了上海徐家汇,才又弹起琴来,向琴友沈草农学了裴介卿传谱的《秋塞吟》、《平沙落雁》。在此期间,还开始撰写了一些介绍古琴的稿件。l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5月考入孙中山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 aZq7(pen
1923年查阜西回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英文、数学、物理,课余则以弹琴为乐,与琴友顾梅羹、彭祉卿过往甚密。这两人都是琴学世家,华阳顾氏所编《百瓶斋琴谱》中,保存有《流水》、《醉渔唱晚》等川派蜚声琴坛的作品;彭氏编有《桐心阁指法析微》,家传的《空山忆故人》和源于黄勉之的《渔歌》,也都是颇有影响的琴曲。与顾、彭的交往对提高琴艺大有好处,他们所擅弹的名曲充实了查阜西的演奏曲目。1925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中国声律之调停与琴之声律》(19卷8、9期)、《律吕概论》(20卷7期)。 z)u\(W*\iA
1924年查阜西加入中国共产党,l927年大革命失败,曾在“马日事变”后被捕。出狱后曾任交通部航政司科员、军政部航空署航务科长。1930年他到上海任欧亚航空公司秘书(后为主任秘书),从此生活安定,才有条件致力于古琴事业。 ;[:IC^9fv
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弹琴的高手很多,文化界名流也不少,这使查阜西燃起重振琴坛的愿望。他找到报业巨擘史量才,希望这位1919年曾主办“晨风庐琴会”的热心人继续召开这样的盛会。史量才说:“如今忙于救国大事,琴会是顾不上了”。他又找到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918年以来他曾先后聘请王露、杨时百任该校古琴教师),希望他能继绩倡导琴学,蔡元培却说:“据我的经验看来,更需学习的是西洋音乐”。他不甘心失败,又向音乐大师赵元任进行鼓动,赵元任答复说:“优秀的琴曲可以作为音乐学的资料”,言外之意是供人欣赏怕已过时。他向胡适求助,胡适也说:“古琴只有艺术史上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并不曾冷却他的热情,他决心自己动手来干。 (L W2S;-
首先查阜西从提高自己的琴学修养做起。江南琴家崇尚虞山派的清、微、淡、远,于是他致力于演奏曲目的开拓,先后弹出《梅花三弄》、《鸥鹭忘机》、《长门怨》、《关山月》,至于象《渔歌》、《潇湘水云》这些难度较大的曲目,则下了更多的功夫。当时他家住苏州,每周去上海两趟,途中乘火车的时间,就是闭目凝神细致推敲作品的机会。经过如此刻苦地专研,效果是很明显的,演奏起来深沉细腻、古朴典雅。有次赴杭州演出归来,人们送他一个雅号——“查潇湘”。 `"#hhKG
接着查阜西与琴友彭祉卿、张子谦、庄剑丞等人于1934年在苏州创建了“今虞琴社”,以纪念明代的虞山琴派,通过琴社不仅把上海地区的琴人组织起来,且与各地琴友取得广泛联系。1919年上海举办的“怡园琴会”和“晨风庐琴会”曾经轰动一时,参加者不过三十多位琴人。而1936年与“今虞琴社”联系的琴人却多达二百余人,其中包括:北京的“岳云琴会”、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溪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以及成都的“律和琴社”等,几乎囊括了全国的古琴界。如此广泛的琴人联系,为解放后l956年全国古琴调查创造了有利条件。 ?lU(FK
同时,查阜西又主持编辑了《今虞琴刊),这份18开的大型铅印出版物,为琴友交流情况、切磋琴艺提供了阵地。其中“记述”部分介绍了各地琴坛动态和琴人传略;“学术”部分刊载有琴律、均调研究;“考证”部分为琴学史料的考证;“论说”部分汇集了对古琴工作的种种议论;“琴谱”部分刊登了《忆故人》等流行琴曲;此外,还刊有照片和书画多幅。全书图文并茂、蔚为大观,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古琴界活跃进取的盛况,查阜西重振琴坛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实现。 GgtYO4,
“七·七”事变的炮火使中华民族陷于深重的灾难,查阜西去昆明担任滇黔铁路督办公署转运专员。这时他仍与上海琴友保持通信联系,同时又结交了不少新的知音,如杨荫浏、张充和、吴南菁等。其中与杨荫浏的交谊最深,两人书信不断。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是杨先生敦促我写中国音乐文字的又一次。我是一个航空运输负责人,被紧张的职业工作绊住了,排不掉。在过去要每隔十年才勉强写一点文字,而只觉得纸短情长,发挥不够。中国音乐是一个期待着重新整理、重新估价的问题,象我这样没有时间的人,……是不应该妄参末议的,但是因为杨先生这次的信里,居然有一句‘惜贵人多忙’恼我的话,而且我被他这一杰作(按指杨的《改进古琴谱式》)钦佩到冲动了,所以有下面几句……由衷之言”。从这些信中不仅可以看到他们两人通过学术讨论而建立的真挚友情,而且还可以看出查阜西是在何等繁忙的条件下从事音乐研究的。(全国解放以后,杨荫浏担任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查阜西受聘为音研所通讯研究员,他那“重新整理,重新估价”中国音乐的宏愿,从而得以实现。) @"aqnj>+
1945年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查阜西赴美考察,利用这个机会,他在美国几个专科大学介绍并演奏了古琴,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录制了一些琴曲,其中《渔歌》一曲即后来华裔音乐家周文中改编为管弦乐曲的依据。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阜西还找到了我国寄存在那里的明刊本《神奇秘谱》和《太音大全》等珍贵琴书,并将它们的复制本带回了祖国,为1962年编辑《琴曲集成》汇集了难得的版本。 n3\~H9
建国前夕,查阜西积极参与了香港两航飞机回归祖国的义举。新中国成立后,他因健康关系辞去民航局行政职务,改任该局顾问,又根据医生的建议,从事一些音乐活动。他在《溲渤集》原序中写道:“大革命成,心怡甚,将以身供世,而痼疾转厉,三日五日辄必却繁钜,还室静养。又无奈生性不能绝处,遂复以摸捉旧艺作劳,自得遣,医亦云利于病。学问有无利于病而又利于世者?有之,则惟效良医之溲渤俱蓄,以待用耳。”搜集音乐资料“以待用”,这就是他编写《溲渤集》的目的。他认为近世学者侈谈音乐,王国维并不懂音乐,刘复懂一点又不自己动手,“治乐而又言乐者,有之,则余一人耳!以是,余于收蓄之责无旁贷矣!”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促使他勇于承担前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他很清楚收集这些资料并非为了自己“实待用之物,即吾早逝而不及用,至盛世寻求文化之际,焉知不蔚为国实而不用?”就是这种甘为人梯、嘉惠后学的精神,促使他晚年不顾年迈体衰仍然不倦地从事资料积累的工作。 !~xlze
他历任第l至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l953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同年被聘为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6年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60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这些职务促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音乐事业。为积累和整理音乐研究资料,为网罗和培养音乐人才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他在1957年所写的自传中认为:“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督促和领导,从1953年起,短短的4年中,对古琴音乐学习所得,超过了过去的60年。” wF*9%K'E
查阜西晚年的音乐成就之多,贡献之广,本文未能尽述。仅就其主要方面概括如下: srS)"Jt
一、搜求音乐史料 UhU"[^YO
中国音乐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寻找起来却非常隐蔽而且零散,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不仅难以识别,甚至无从发现;即或能够识别和发现,要想进一步掌握到手,也还有许多麻烦的事,这就需要极大的热情和非凡的毅力。查阜西在这些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修养和能力,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Ur75YPh
查阜西从美国带回资料只是个开端,此后才正式有计划地大干起来。1949年冬他与郑振铎同住北京饭店,得知郑氏也藏有《太音大全》,经过鉴定认为它与美国的那个版本虽有不同,但也出于明代初年。1950年他听说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藏有北宋《琴苑要录》和明刊《懒仙琴谱》等珍本,便设法托人借来摹抄,但是借用人家珍藏的善本又谈何容易?常常需要辗转相托,全靠朋友们多方协助,像上海某位藏书家的《神奇秘谱》、《玉梧琴谱》就是几经周折才到手的。1954年底他随巡回演出团来到广州,经琴友介绍见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谈老先生,从而寻得岭南琴派《古岗琴谱》和《悟雪山房琴谱》的下落。l956年他率王迪、许健到全国各地搜求,找到二十多种琴书,其中包括宁波天一阁的明初《浙音释字琴谱》和重庆图书馆的清初《琴苑心传琴谱》等罕见的版本。通过多年不断地搜求,1957年他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序言中自豪地宣布:“从1827年起,清代道、咸间的古琴家蒋文勋和祝凤喈,到民国十年左右上海盐商周庆云和北京图书馆袁同礼……这四家在将近一百年中共计只发现得67种,其中还包括着钞本在内”。“但是,今天的形势变了,变得令人兴奋而鼓舞…三年中先后购入、转钞、影印和调查所得,在谱集方面,包括印本、稿本和转钞本,已达144种之多”。过去的一百年还不如今天的三年,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他又怎能不兴奋而鼓舞呢?他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时代对研究民族音乐的有利形势,从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EO/41O
琴谱之外,查阜西还注意搜求其它音乐史料,包括音响资料。1951年4月他应杨荫浏的嘱托,在京组织管平湖、谢孝苹等多人为音研所演奏录音。1956年出访各地,又录制各派传曲达262首之多。其中包括济南、南京、苏州、福州、上海、杭州、合肥、长沙、武汉、重庆、贵阳、成都、西安等十多个城市86位琴家所擅长的琴曲。这是各种风格的一次总的检阅,这些活的音乐史料存入音研所,将免于散失。如此大规模地搜集琴曲音响资料,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AJWyP
二、整理古琴书谱 fBBtS S
资料集中之后,如不进行科学地整理,还是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周密规划,并组织大家动手,查阜西对此应付裕如,因而硕果累累。l954年以来,不到十年的功夫,查阜西通过他领导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先后编印出多种大部头的资料丛刊。主要包括以下数种。 M>{*PHze0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是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铅印出版,共八十多万字的大型工具书。书中分为据本提要、解题辑览、歌词辑览等部分,采用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所传谱本共一百多种,包括658首曲目,3365首传曲,336首歌词。各个版本对同一曲目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各个曲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通过书中的各种辑览或索引,可以一目了然,它是了解现存琴谱很方便的一部百科全书。 Z dT-
《琴曲集成》是继l956年影印《神奇秘谱》之后,进而全面系统地影印琴谱的宏伟出版物。预计全书出齐共二十多册,l963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至今已发行十余册。书中有从唐代手抄的《碣石调-幽兰》、到明清刊传的各种版本的琴谱百余种,许多难以见到的海内孤本和秘阁善本,通过影印出版,便于供各地琴家和学者使用。陈毅为本书题词盛赞其“以蔚然大观的新面貌问世”,吕骥为此书撰写了长篇序言,进一步分析了本书出版的意义。 nIfp0U*
《历代琴人传》从l959年到l961年陆续油印出版。宋代朱长文《琴史》与近代周庆云的《琴史补、续》总共收入六百余人,本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到两千人以上。材料来自有关琴学书籍、历代史书、笔记、地方志等,还有通过访问得来的近现代琴人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汇编出版,为进一步撰写历代琴人的传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它还有《古琴指法谱字辑览》、《传统的造琴法》、《传统的造弦法》等,这些也都是篇帙浩繁,工作量很大的资料汇编。 gz Dfx&.0
书谱之外,还有琴曲音乐的整理研究。已经录音的传曲可以用现代谱式记写出版。而大量古谱尚无人弹奏,还是未知其音乐奥妙何在的迷,那就需要对现存三千多首传谱进行选择,动员琴家陆续弹奏出来。对于未开发的古谱,一般都需要考证古指法,反复揣摩曲意,不断锤炼弹奏,才能逐步把它还原为动听的音乐,这就是琴家所说的“打谱”。中国音协通过北京琴会发动琴人进行过多次打谱。查阜西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团结琴友共同探讨,为此编辑出版了《幽兰实录》、《琴论缀新》各三集,将历史上著名琴曲逐步发掘出来。其中有被古代嵇康叹为“绝响”的《广陵散》;有传自南北朝的《碣石调·幽兰》等一系列琴曲作品。查阜西本人发掘的有刊登在《古琴曲集》中的《古怨》、被编为合唱曲的《苏武》、话剧《蔡文姬》中演唱的《胡笳十八拍》以及《洞庭秋思》、《凯歌》等。 n8z++T&
三、组织琴家学者 9LSV^[QUH
从前面所介招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可以看出,其中主要的一环是动员组织有关人员群策群力,否则如此浩繁的工作,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查阜西成功的秘决也正在这里,他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继创办“今虞琴社”之后,1953年11月1日他召集在京琴友溥雪斋、汪孟舒、谢孝苹等十余人进行磋商。次年由音乐研究所资助,购得会址,l954年5月正式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舍,由查阜西任会长、溥雪斋、许健任副会长。尽管从创建的时间上看,北京的琴会大大晚于上海的“今虞”,但是由于有中国音协和音研所的领导,地点又在国家的首都,特别是有了查阜西亲自担任会长,它的成就和影响就大不相同。几次全国性的古琴活动,都是由北京发起并开展起来的。 P9jSLM
查阜西主持琴会的同时,对于建立不久的音乐研究所也很关心,为该所罗致人才方面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1953年6月24日他写信建议音研所动员考古专家协助搜集资料。同年7月10日和l4日,他两次约请叶恭绰、汪孟舒、唐兰、罗福颐、沈从文、王世襄等人聚会座谈,到1954年成为音研所定期举办的古乐座谈会。他还积极推荐有关学者担任音研所的通讯研究员,l953年8月9日,他在《溲渤集》中写道:“昨日竟日为此奔走,先托罗君羽转询子期,即以次访叶遐庵、沈从文、俞平伯、唐立敞,均表同意。今日阴法鲁来访,即便告之。此皆无资之聘,但有所撰述,将予致酬耳”。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是以何等的热情在“竟日为此奔走”。 Z~;rp`P
四、热情培养新一代 /1xBZfrN
这位老人不仅联系着一批学有专长的社会名流,和年轻的后学也是相处无间有求必应。东北一青年李祥霆从电台广播中听到查老介貂古琴的节目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投书请教到登门求助,在查老的帮助下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已成长为该院的古琴副教授。1962年5月北京电影乐团的孙贵生等人决定把向查老学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曲目作为正式节目,参加该团赴沪、宁的演出。查老非常高兴,他在《溲渤集》中写道:“余以青年队员在国家乐队演出古琴节目尚无先例,遂力促其成,冀以昌吾琴艺”。演出前天天在他家排练,得到他悉心指导,演出后听说效果很好、反映热烈,他更感欣慰。l962年10月上海民族乐团特地选派了两名团员专程来北京向查老学习琴歌的演唱技法,查老不负重托,为他们精心编写了一套教材,除了文字部分之外,还有演唱的作品,至今常在电台广播《胡笳十八拍》等琴歌的女高音歌手沈德皓,就是他的高足之一。 P<LmCYm
为培善新一代的古琴听众,查老不辞辛劳地撰写了篇篇通俗介绍文章。l954年10月《人民音乐》发表的《漫谈古琴》;l954年7月25日为民族音乐研究所讲的《古琴与民族形式》等专题;1955年4月26日为广播电台撰写的《古琴构造的发展与特点》等5个专题;l956年11月5日为中央音乐学院讲的《谈谈我的音乐学习》以及1962年7月20日为该院讲的《民族音乐》等10个专题;与沈草农、张子谦合著《古琴初阶》(音乐出版社1961年出版)等等。 Y3H5}4QD
为培养新一代的古琴听众,查老还不辞辛劳地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仅北京古琴研究会1954年就公开演出达二十次之多。在这些演出中,他除了吹箫或弹琴之外,还要主持节目介绍。1962年4月12日为纪念杜甫,他应约为北京电视台播出弹琴伴唱杜诗《哀江头》等节日;1964年1月4日又为该台播出他演唱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等节目。… fY|[YPGO^
查老虽然已是年近古稀,但是他为了古琴事业从不服老,正当他奋其余年,向着新的目标前进时,风云突变,十年浩劫开始了。一向支持查老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不得不自我检讨:“对查老未能帮助改造”。查老又向琴会传达,于是一切古琴活动偃旗息鼓。…1973年2月他才在《重见溲渤集》中不无感慨地写道:“l965年连伤带病,l0月即停止笔记,直至今日始与《溲渤集》再见,计历时六年另一月,尽‘初解放’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仍然念念不忘重整旧业。遗憾的是,时间和精力都不多了,l976年8月10日他在医院的防震棚中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