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095阅读
  • 0回复

琴边拊掌录: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关键词: 古琴逸闻
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号上海《音乐爱好者》。 T8(wzs  
-$kJERvy  
琴边拊掌录 S BoF (0<  
——近世古琴逸闻丛话(之五)
严晓星
}n 7e_qy4  
郑觐文释琴曲无板拍
  ~R8yj(  
一九三○年代前期,在上海工作的年轻琴人张子谦去拜访了大同乐会的主持者、古琴家郑觐文,琴艺得到首肯。郑觐文是当时上海国乐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评价对张子谦进入国乐界起了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学生却对张子谦演奏的琴曲没有固定节拍表示质疑。 dB,#`tc=,  
郑觐文当即就说:“无板拍何能成曲?他的板拍不固定,正是其妙处。要知道数十种琴谱没有一个点出拍子的,难道古人均不知点拍吗?因为点明拍子反倒不能尽情发挥,各极其妙,这正是琴曲的伟大、玄妙之处,其他诸种琴曲何所及?”(戴晓莲《深切怀念我的长辈、导师、著名古琴 家张子谦先生》)
eJA{]^Zf  
7r<>^j'  
郑觐文(
1872[1935)名光裕。江苏江阴人。他擅琵琶、古琴。一九一九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致力发掘传统器乐,仿制古乐器,并首创了三十二人的民族管弦乐队。著有《中国音乐史》。 w${=dW@K  
  ;VH]TKkk  
  <EUSl|6  
郑觐文倒卖琴材
  &e)p6Egl  
郑觐文曾在上海爱俪园担任古琴教师。有一年爱俪园内部拆迁,在地下发现了一具几百年前的楠木棺材,烂得仅仅剩一点木心,滋浆早已失去了,是造琴的最好的原料。郑觐文命人将木料收拾起来藏好。大家对这不值钱的枯木的去向,都不曾留心, H.mG0x`M"E  
过了些时日,郑觐文对爱俪园的实际主管姬觉弥说:周梦坡现在买到一些顶好的旧楠木琴料,假使我们园里要求他分让一点,他总不好意思不答应,至多不过价钱大一点是了。姬觉弥对这难得稀有的木料,当然答应出钱去买,就托他去和周梦坡磋商。 .#eXNyCe  
后来姬觉弥接到周梦坡交邮局寄来的一封信,大意说:“你们园里发现了古代楠木棺材,这是大家公认为造琴最好的原料,承你们推爱分让,这是非常感谢的。”末了还说:“某日托郑琴师带上若干金,区区之数,不好说偿付代价,只算犒赏给工役们的。”这样,大家才恍然悟到郑觐文的把戏。他说从周梦坡处买来的木料,实际上就是园里发掘得的楠木棺材,他卖给园里不算,还卖给周梦坡。对此,姬觉弥一笑置之,更不向他说破,只是本来还预备写一封信给周梦坡,谢他分让琴材的话,现在当然可以不必了,而且也不回复来信——因为对“若干金”一句话,为了郑觐文面子,承认与否认都有点困难。(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严晓星《爱俪园郑琴师小考》) 2&d&$Jg  
   0EB'!  
姬觉弥(1885前后—约1964),本姓潘,名林,佛号佛陀。江苏睢宁人。早年为犹太富豪哈同听差,后提充为哈同洋行大班,被哈同之妇罗迦陵招进哈同花园后,又成为大总管,哈同洋行经理,仓圣明智大学校长。交接社会名流,热心救济灾荒。一九四九年后避居香港。 ri;M7rg`.{  
周梦坡(1864—1933),名庆云,字景星(一字逢吉),号湘舲,别号梦坡,浙江吴兴人。清末任教谕,曾参与谘议局及挽回苏杭甬路权活动。后经营丝、盐业,成为浙、沪巨商,也是收藏大家。好琴,曾组织晨风庐琴会,著有《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 &sgwY  
  $"(YE #]|  
高罗佩暗测节拍
  4Qo1f5 >N  
一九三○年代后期,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到北京访师学琴,找到了琴人关仲航。关仲航为他弹了一曲《平沙落雁》后,应其请求又弹了一遍。原来,高罗佩一边听琴,一边用节拍器暗中测试节奏。当他发现两次演奏分毫不差时,深为折服,遂从关仲航学琴。 @~XlI1g$i  
弹琴时板拍的随意性比较大,在琴人中大约是不少见的。据张子谦说,他弹《平沙落雁》就曾一度不准。想来被高罗佩测试的当不止关仲航一人。(关崇煌《琴声悠悠思慈父》、戈弘《古馨远逸的“老梅花”》) 3,5wWT] )  
yfW^wyDd2o  
高罗佩(19101967),字忘笑,号芝台。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荷兰人。早年侨居印尼。精通汉语等多种东方语文。一九三五年从事外交工作,先后被派驻日本、埃及、中国等国。曾任驻日大使。著有《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琴道》、《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与系列小说《狄公案》等。 V<pqc&f .  
关仲航(18961972),生于北京,满族。早年肄业于北京中国大学。一九二三年起学习音律与古琴。五十年代为音研所聘为特约演奏员。 =arsoCa  
  MdjLAD)f+C  
潘张玉良为严天池绘像
  ;X6y.1N~  
一九三七年入夏的一天,查阜西乘京(南京)沪火车回家,在火车上遇到了十多年前的旧友潘赞化的太太潘张玉良。他夙知潘张玉良以绘画名闻天下,自然想起一桩牵挂不已的心愿来。 kC5,yj  
那时今虞琴社成立才年余。琴社以“今虞”为名,为的是推崇和纪念开创虞山派的明代大古琴家严天池的功绩。就在不久前,琴社同人去虞山,访到了严天池的后人,在《家乘》里看到了这位大师的木刻画像。查阜西让吴景略将这幅画像拍照留存,盘算着要找一位现代名画家,以画像为依据,另以西方美术的技艺摹绘出来,公诸社友。而此时,画像最合适的绘制者不就在眼前吗?他立即取出木刻像照片,向潘张玉良提出了请求。让他欣喜的是,生平不喜为人画像的潘张玉良,此时却欣然收下照片,接受了这一邀请。 79x9<,a)  
夏天过去了,潘张玉良毫无消息。琴社里有人开始怀疑:一次邂逅里的反常承诺,能作数吗?也许只是碍于情面、敷衍一下罢了。 4~Pto f@  
入秋不久,查阜西收到了潘赞化从南京寄来的一封信,说秋天凉爽了,夫人即将作画,请为作画考证出严天池弹琴著书的年代以及他的官职服色。查阜西当即写下《严天池先生画像征考》给她。至此,琴社同人才知道潘张玉良一诺千金。 "3MUrIsB>  
十一月已是冬季,潘张玉良让人将画像送到了琴社。启而视之,是一幅高逾五尺的巨幅油画。根据查阜西的要求,画像上的严天池六十四五岁许,须眉斑白,戴青巾,着白领蓝袍,原木刻像上右手所秉如意也照样画出,背景则特地选用了琴社社徽的颜色深赭。人物神采奕奕,如生时相晤,整个画像极尽用色传真之妙,琴社同人看了无不欣然色喜。 7jbm w<d)9  
查阜西认为,潘张玉良为严天池破例画像,是为了表示对今虞琴社表彰民族音乐的支持,因此特地作了一篇《严天池先生画像记》,与画像同刊于《今虞琴刊》之中。他,也许还有潘张玉良自己都没想到,《明代琴宗严天池先生画像》是潘张玉良在国内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了。这年底,她赴欧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的画展,从此再也没能回归故国。(查阜西《严天池先生画像记》) 1c"m$)a4  
  h3IkOh4|h  
潘张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早年为妓。先后就读于上海图画美术院、法国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一九二九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九三七年起旅居巴黎四十年。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 eM"mP&TTL  
pi}H.iF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