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M*f4PeXb WC`x^HI 目录
J0,;F9<C#X 基本信息
p5JRG2zt 发展
(I\qTfN4 律制
w ^8i!jCy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q@Oe} 律名和律高
d{*e0 琴律与琴调
(V9 ; I"bz6t\~| y$U(oIU> POt8G 基本信息
m+9~f_} &~sirxR p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K{D
D7[N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l[bu6bM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40Hm+Ge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E>Lgf&R#W 中,已有踪迹可寻。
6uKS!\EY| C}Ucyzfr,p 发展
BSHtoD@e7 $&jte_hv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k6kK}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iu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Q+a"Z^Z|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rDai[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JpC_au7CX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zt124y-6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t(:w):zE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7j8Ou3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F:Bj&0v[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K | '`w.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B`wrr8"Rz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T1W H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yNOoAnGT W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_FtsO<p)"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OF9{$m3?
95l)w 律制
1AAOg+Y@U" OS sYmF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 uqB.f$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b=Cv?Zg$m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6Eyinv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gSLFM{p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p d(W(-`8! MeW?z|x`'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W$K@vuV;? Am"e%|: 徽位
l" +q&3Zx JUdQ Q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j]_MiA4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a<CACWsN.T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ocPG.PaU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B<oBo&uA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B\Uocn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P9jPdls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LZ<^b6Dxk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V2LvE.Kj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0~X)Vgm(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P.'r,"[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YuFR*W;$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AP`k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SaSj9\o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J+r:7NvZ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dq^vK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jchq\q)_z -T{G8@V0I 三种取音方法
jj6yf.r6c r>cN,C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U6F1QLSLz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_kT{W]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T(@5%Db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IA680^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a9y+FCA ;bRyk#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AH?4F" yoG*c%3V?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Sjo7NR^#e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x4-_K%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6QAhVg: A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qrufnu5cC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OZ,Xu&N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y85R"d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xq<X:\O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QJ2D C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aM YtWj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r1/9BTPKdJ e-*-91D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0g L!r
()e|BFL .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y-N]{!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eIFRNRb)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Fz/}lO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 eh9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fi [4F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qylI/,y{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T3B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ZaF9Q%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y~^-I5!_ u 们的差别如下:
R*DQLBWc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Bu"5NB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D|$Fw5!^k6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_BZ6Ws$C2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0sI7UK`m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8\Bb7*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VG|FjD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d
r$E:kr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A\<W x/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zv BV_I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dhKeg_ 翁法”。
n50WHlMtt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vn4z C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I.B,wH8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 p2`9o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nAL;:$x2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VsX|c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A'_5 X9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OS0.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Q)=LbR{#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4T*B06 u=t.1eS5 律名和律高
iF
Zq oz oS^KC}X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yG5w4<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X}H?*'-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f
db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0S.DC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oL@K{dk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5GbC}y>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i!)\m0Wm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9_fbl:qk;\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G`RQl@W>)(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t~|J2*9l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zPN:)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lBGYZ--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P7<q,OGS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9e Fj+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FG%QF F~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B>g(i=E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7KN8$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K/K|[=bl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EB VG@ Q89fXi0Ivb 琴律与琴调
k$ b) 3~:9ZWQ/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sE&1ZJ]7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sLUOs]cj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Z)Gb~G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IKV!0-={!z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AZAQ xt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r1:CHIwK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L~AU4Q0o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Whe-()pG{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G 3txd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eSsx/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y<u+)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d/!\iLF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mM:%-I\$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7TiCwd 的范围。
aa"3
Io F^81?Fi. +lxjuEiae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