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lh I\q 7l'6gg 目录
|K6REkzr 基本信息
!_`&Wks 发展
AmaT0tzJC 律制
IOb*GTb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ko Z 律名和律高
Y<mej][ 琴律与琴调
3 DD ML, 8dZ0rPd? l;JA8o\x "B= 基本信息
9;_sC :|_'fNd+!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Qy.w=80kf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pRaiJ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_z'u pb&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L[^9E'L$ 中,已有踪迹可寻。
3AQZRul 2@9Tfm(= 发展
]%|GmtqZs, 3{ LP?w:@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v5By :z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fIj|4a+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g6Q !8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q[HTnx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KwtvkdI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S/^"@?z,vE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86(I^=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VTG9$rQZ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LA@w:Fg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U!8|(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SzdDY6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R#2 t)y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O$IEn/%+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j<u@j+V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l%?T2Fm3> cc#gEm)3C 律制
j:k[90 Db)?i?o}t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U 'R)x";=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 @s!<9$W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5"HVBfFk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6b+b/>G0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4"{ooy^Q ]3VI|f$$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OJ/,pLYu 7bk%mQk 徽位
ZkA U17f )#.<]&P }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L6xt3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K@#(*."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X=hYB}}nu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CPP`
qt%f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t(?Js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z]cyXv/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BlXB7q,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y`!"c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ANJ$'3tg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x5rf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q0$
!y!~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C!Rs^/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gp,V#T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_acE:H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kBYNf =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8#i$w11M )^4\,u\@ 三种取音方法
ROk5]b. NXNY"r7~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11<Qxu$rL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NbC@z9Q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I3,= 0z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Z0 o~+Ct$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P^w#S jJuW-(/4[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n<uUD H T-5nB>)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HvM)e.!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x/;bu W-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r.#t63Rb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UG)8D5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P5
K' p5}#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NgxkbDEbG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DTaN"{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bKrhIU[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4d8B`Fa9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Ytz)d/3T Z$0uH* h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VwOW=4`6 |`lzfe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GG@md_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SILQ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C.|)"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x9;gT&@H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r41\r,`Dj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7RUofcax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RHn)}+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h^0HE\~p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EX?MA6U 们的差别如下:
^j".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XVKfl3'%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RnkJ* l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c Rkw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D<O,N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s<oNE)xe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ZCB_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go7_y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y($%;l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7N:Y?Hi\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t?9v^vFR 翁法”。
dHK`eS$sb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Y}uCP1v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u>TZt]h8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AgFVv5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d"DA[(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u86"Y^d#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i?fOK_d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2{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vgUb{D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c0hwc1kv- q o\?o 律名和律高
`e(vH`VZ ~ECD`N<YF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Y56+P\u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d/bEt&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iMs5zf<M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_~*,m#uxJ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du)~kU>l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WHjUR0NZ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B
x (uRj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j7#: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SE),":aY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2,Gy-&"0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NGOqy+Ty{f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J}z~I,lB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SA6m#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d4nH_?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wi4=OU1L)a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uO=aaKG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3'^k$;^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mml<9fbH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O2BW6Wc M-[$L XR 琴律与琴调
czm&~n6$ _cc#Qlw 7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hk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Y]L9Y9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c05 %iv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cGt#d6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hi0R.V&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P#fM:z@[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m< 3Ao^I+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TZ2=O<Kj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g'jPwFG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nWMmna.5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G.(mp<-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z.Y$7bf)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d)pV;6%[$q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LE*h9(( 的范围。
OtGb<v<_H ,:??P1 L+'Fs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