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Kz*AzB
6 peM4X 目录
;uA_gn! 基本信息
E*T84Jh6 发展
1^H<+0 律制
$O]E$S${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h> 5~
(n8 律名和律高
7q{v9xKy 琴律与琴调
KJvJUq xz+`]Q k~9Ywf W*/s4 N 基本信息
cwW~ *90# ID k:jO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nO.+&kA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tgF(=a]o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I3E8vi%B.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iDkWW 中,已有踪迹可寻。
`bi_)i6Low ~3-YxCn% 发展
o j4)7{ ``YL]
<<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B43#9CK`o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szsZFyW)+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LPFb6o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zH\;pmWiN9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 Ge*~d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fuOWe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7rDRu]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U+}9X^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y88}f&z#5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C2,cyhr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y
,(9_#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HOQ
_T4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9g9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ThQEQ6y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Z FrXw+ 9q@YE_ji 律制
\3Ald.EqtM Vqp.jF1|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nTtt$I@hW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sbacMfq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fN%5D z-e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I3[RaZ2z{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dC(~j{ m"m;(T{ v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AFhG{G'W R^O)fL 0_ 徽位
{R8P $
tIy/QN_42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eEtdoy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m&z%kVsg]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E~O>m8hF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U+A(.+d.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51!aC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1!BD!u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7u3b aM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HO/Q6;N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I;m@cSJ|j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m9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y2% ^teXk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Gt%?[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d@`:9
G3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3#
@t:>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om39;nk!}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9DAwC:<r P :h4 三种取音方法
>`V|`Zi ? jxOVH+?l%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7Hlh
(k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g-X=|?F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mS;Q8Crh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v5bb|o[{K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Q. "d /ykxVCvAt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3UtXxL&L` C%o/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mt]YY<l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Ecl7=-y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EsxTBg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Jz8#88cY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V'h z1roe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J3S byI!T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w?%&,Kp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m3!MHe~t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l#f]KLv4N_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exN#!&;
8;Bwz RtgT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SSM>
ID D~?*Xv]s~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T`<k4ur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map5@Kd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2<. /HH*f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ZTz(NS
EK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 KP=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8eh%3_$h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K*q(ei,7h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_q4dgi z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m<LzB_G\ 们的差别如下:
{[y"]_B4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gY^TBR0?m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7
,~Krzv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hfa_M[#Q-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H9m2Whq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WG=r? xE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8ewEdnE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j4:.fD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x&!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T
]nR
XW$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NbMH@6%E 翁法”。
=` >Nfa+,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AYOc>2|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7n/I'r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n8D;6#P^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5{f/H]
P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z_b/yG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Bq=](<>>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Ps 5wQaS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6 FxndR;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aZ3 #g #Z5Wk 律名和律高
SL5DWZ _BaS\U%1(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n/Z =q?_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X03Q[:q"[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n&{N't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u"$HWB~@z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ycT}Lu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ptL}F~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T<,tC"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pKs- n`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Q3s?1F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fBh|:2u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0`zq*OQ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3/<^R}w\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L-juT X9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bi^h/f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xH-k~#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5 r0%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2*E<G|-F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I}3K,w/7mi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GB Un" _J Ev ,8? 琴律与琴调
9
f/tNQ7W D"aQbQP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P}tgcs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aV#;o9H{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y/?~+N^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XYVeHP!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6d~Bg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3oQS"8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4B>|Wft{p]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wWswuhq<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iJ#oI@s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ttt&sW`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GgZf6~b1J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E1[%~Cpw*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3ZZI1_j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td$Jx}'A 的范围。
mw.aavB P?ol]MwaB bTKxv<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