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RX gb/VR )2f#@0SVL 目录
8v$q+Wic 基本信息
wh:;G`6S 发展
\/
bd 律制
At7!Pas#@g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rOJ>lPs 律名和律高
4]d^L> 琴律与琴调
qt8Y3:=8l g6M>S1oOO QkrQM&Im )_#V>cvNG 基本信息
+B? qx
Q +=tdgw/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f<']zXv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8}QM~&&.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iOfm:DTPr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Q0 中,已有踪迹可寻。
]kj^T?&n. 9{Hs1MD[ 发展
.$U,bE G ek?+|m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y%H2][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PMQ]B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osp~)icun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oz!)x\m*H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N[{rsUBd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FXCBX:LnvU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Wv{0a(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Ztn(1N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y0%@^^-Ru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
km<+F=~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g]~vZj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KQLh,h7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J0sD?V|{1~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HNc9QVC'W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j!n`#.\ - H?c4? 5 律制
/|EdpHx0 ;*%rFt9FK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S6u:;7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O8;/oL4 U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dVs16K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U,rI/'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t{})6 w2B)$u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gawY{Jr8I 196aYLE 徽位
9<mMU: Ym'h
vK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VD7p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_c>iux;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r8:r}Qj2w[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8CCa(H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F^l1WX6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h:4TaD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KhjC'CU,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pH2"k|
@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LnR>!0:c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 SXw=;B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fJFNS
y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1]+_!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Rh\JDiQ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6uE20O<z]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DfIP<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lZk
z\ 3kxo1eb
三种取音方法
_S9)<RVI+ 45~x
#Q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BlJiHz!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b0~r/M;J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H+5#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e-dkvPr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tLzLO#/n {!Qu(%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 ~<]z p]aEC+q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w =GMQ8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7}iv+rQ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_c-3eQ1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u`|%qRt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 o)KG,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H(y`[B,}*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3?o4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CQR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n>ryS/1 eB0exPz%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Nh\vWAz9 x/,;:S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7I3_$uF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Vr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Dl<#58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NK|UeL7ght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Jm[1Mgt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P~ObxY|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u=:f%l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DI\=udN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Ph3;;,v ' 们的差别如下:
TOwqr T/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NQ{(G8x9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 [J
_4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K P]ar.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3aW<FSgP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gyXE1.r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wnS,Jl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WTSaC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Gio
2gl9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tZ
{>!N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o/N!l]r 翁法”。
kcfT|@:MK"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6b|<$Je9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zYzV!s2^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g|[/~dIr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t/;2rIx>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fZiAl7b!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B QnP9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I=dG(?#7%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xF8r+{_J)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TIGtX]` 6H |1IrG 律名和律高
'rB%a< NY7yk3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K1@Pt}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8?Zhh.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RHUZ:r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RlZxtx.O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ABCm2$<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zsp%Cz7T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KlT:&1SB9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bWTfP8gT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 *W#ohVA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zj7ta[<tr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x3y+=aj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i<Z%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K0epED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0)jWCK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OdtM
Xy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xO|r<R7d7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s+:|b~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lzd'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P|;Y<?3 X.b8qbnq[ 琴律与琴调
4aHogheg *qzdt^[ xo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3-/|G-4k7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x*1wsA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t\,Y<9{w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G'JHimP2j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1*^ttC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 @ QZK0Ox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COw"6czX/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_wKwiJs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sT?{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D
/QLp3+o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eTbg"\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6*Z7JiQ0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RB< Lj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Xl4}S"a 的范围。
AlQhKL}|s L"b&O<No Tri\5O0lPs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