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E$M RV6|sN[x> 目录
iaQ3mk# 基本信息
@Yzb6@g" 发展
]Cc8[ZC 律制
D~f[ R g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x1 1ug 律名和律高
I!g+K 琴律与琴调
udX!R^8jE O['5/:- 'X1/tB8* qoJ<e`h} 基本信息
>L88` /cZ-+cu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Wg=4`&F^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0/b3]{skK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qfB!)Y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iH~1 [ 中,已有踪迹可寻。
x@,B))WlGr .OvH<%g!. 发展
|F?/L> `&o>7a;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yUb-xY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h[j(@P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hkvymHaG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w?A6S-z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p!p:LSk"/b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Zs*07!$f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4k=LVu]Kcr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43o!Vr/S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6vebGf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4*_. m9{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t' ]Lf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q-d#bKIf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TG.weTC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Qe`>nA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wEz=
i kk7M$)>d 律制
C4t@;U=x oa8xuFu(n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fdzaM&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1<&nHFJ;[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ZD`0(CkXb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0^zp*u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G}gmkp]z H!uq5`j0K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sWX\/Iyy2p Nmu=p~f}3` 徽位
,~qjL|9 bWfT-Jewh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35fsr=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C;oT0(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n4
iW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ouCQ]tKz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Nd61ns(N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M07==R7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Lsz)\yIPj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Jnf@u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Id40yER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
I#dR*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J={IGA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qPu}?0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C:<TJ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w2o5+G=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XXZ <r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xC.Tipn> ;\)N7SJ 三种取音方法
E|hW{ oX3 ""u>5f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gC\^"m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0N4+6k|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bf-V Q7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Q
a8;MxK`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6`sS8Ar&u ?cD2EX%(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 /-v3n u(Y?2R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Y SD|#0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4WZ"8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O2C&XeB:4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yO|Q{C}M8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z* Y:vFP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w2e9Ue~WH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Vo:Gp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hDFpb,mr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ZT%Q:]B+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SGU]@)g rk .tLk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6F4OISy%3 $kCLS7 *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nG@
3n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9a lMC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rBtD(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f<v:Tg.[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KJ;NcUq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bO\E)%zp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l!YjDm{E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T9=55tpG9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Vh5nO 们的差别如下:
bf1EMai"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fX9bh^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EwH_k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C/;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mj9r#v3.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QpC,komLJ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O[/l';i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0)T`&u3!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h,%b>JFo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DQRr(r~2Kj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yi$ Jk}w 翁法”。
ohj(1jt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B/A)(c
yV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AEr8^6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cW'g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dpWBY3(7a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W{WfJ-HwG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q]>m#yk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 :ObxJ*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 ail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ej9|Y5D"S H|i39XV 律名和律高
J_ S]jE{ 3ZEV*=+T5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A,'JmF$d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OD\F*Ry~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1hnw+T<<W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us
TPr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Zr
U9oy&!C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FSn&N2[D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mJ
+#vT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i ImM|*0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WC<K(PP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j9G1
_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vsL)E:0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EA+}Rf6}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lyYi2& %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4OOH
3O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4W$t28)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uGvmD<;x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3Sb'){.MT+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f R?Xq@c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_aIp Q7vTTn\ 琴律与琴调
?rG>SA>o ]~H\X":[>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D3BT>zTGK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lsR8Hi8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8Q2qroT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Pu;wx9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CJ`T&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e dv&!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uO,9h0y0W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dD2
n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3QX*]{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s
v}o%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eAPNF?0yh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CCQ38P@rv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7eyVm;LQD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6~@S,i1 的范围。
_'"whZ)2 zj9)vr`7 /\0rRT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