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674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OVq(ulwi+  
j(aok5:e  
目录 xWRkg$A  
基本信息 S<*h1}V3/  
发展 #su R[K*S  
律制 <Wr n/%tL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h\5m  
律名和律高 zX]4DLl,  
琴律与琴调 M=rH*w{^  
GZxPh&BM?  
hW<TP'Zm*  
    N>V\  
基本信息 !LI 8Xk  
~ eNKu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kst G3@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jJ.isr|`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mzghH:E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C"SG':  
  中,已有踪迹可寻。 6(pa2  
c"*xw8|  
发展 ]g] ]\hS  
}BYs.$7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Bwib%h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F)8M9%g5m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0f.nv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m>FP&~2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pNFVa<D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a~*wZJ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q"LE6?hs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5,_DM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_ASyGmO{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S =5br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p3L!?8y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6 uS;H]nd<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K P@bz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62.)fCQ^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y$E1A6h+  
R6cd;| fan  
律制 bVxbQ$  
'_q&~M{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mAi/TZC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k,,Bf-?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jjT)3 c:J[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Nn>wW.  
Cl>|*h+m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5M v<8P~  
'Lu d=u{  
徽位 Cfr2 ~w  
[AHoTlPZ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E !EENg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4s@oj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d DrzO*a\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S^Mx=KJG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1)#W6 h\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f]4j7K!e]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S6L[Uo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u> @@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zhZ!!b^6<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D`VFSEJ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Mni@@W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g+Kv&546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PS`;S!(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mI> =S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yhj{QS.k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0<[g7BbR  
/1BqC3]tL  
三种取音方法 Um~DA  
4k_y;$4WN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gmUX 2x(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1j_ 6Sw(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cj;k{ Moc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_uL8TC ^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MUyW"S#`  
L3;cAb/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R>o0oW  
Xmny(j)g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7 ]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s&d!+-\6_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y_P14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Yna"p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C2;Hugm4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Y3.^a5o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eWGaGRem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b"JX6efnN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GR,gCtG+L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AfT;IG%Gt  
' e:rL.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jPIOBEIG  
e3.q8r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a34=,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9;jUQ]MyG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RI2/hrW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 ?=$(7uc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O77^.B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87Xomnn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d3;Sy`.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i%GNm D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q33t% j  
  们的差别如下: s 9n_s=w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WRqpQEY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1;s:'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SG@E*yT1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exxH0^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T+j-MR}{\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bH}?DMq]O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o`M.v[O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K''2Jfm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R[f< K%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e ~ %=H 0n  
  翁法”。 jaL#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0YO`])"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 "d['V3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g[L}puN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Gp0yRT.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v4[yq-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y=&^=Z h[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q uL+UFuM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W`F?j-4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z3p TdUt  
|wM<n  
律名和律高 p~yGp] yJ9  
r7+Ytr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M@=VIrX,m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24I\smO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Aa5,{v _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GK&R,q5}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to7r7 `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E_H.!pr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mu[ye"p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av"dJm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 Y^GQ`~#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ph[)/u;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X3Rk)2r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J-ErG!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o27~R ]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CwaW>(`v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wCt!.<, .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sD lZJX<M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23Yqr'zT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xFSGrC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S0WKEv@Hn  
wBz5_ OFVw  
琴律与琴调 m](q,65 2  
2gJkpf9JN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rm%MQmF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9OVw #P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s Bs eI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x"~gulcz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7|DPevrk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8,L)=3m-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hnKBr(Lw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MDauHtF,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h\/T b8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Ey&gZ$|&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vAqVs5 j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G O[u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3]M1EP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RG6U~o1  
  的范围。 M.K%;j`  
#{g6'9PMz  
$D m|ol.Z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