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530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4wS/_C/  
$Jo[&,  
目录 %'Ebm  
基本信息 vINm2%*zJ  
发展 zN JK+_O=  
律制 {:c*-+?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6/B"H#rN  
律名和律高 yhQv $D,^f  
琴律与琴调 <R>qOX8  
6=2M[T  
wwVK15t  
   } pE<P;\]k  
基本信息 #/t^?$8\\  
qsXK4`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R\0<\'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WlU^+ctS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q%,q"WU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v-2O{^n  
  中,已有踪迹可寻。 zh)qo  
N ~L3 9  
发展 6rMGl zuRo  
D]v=/43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Jc!p7)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OOS(YP@b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V*SKWP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HMJx[ yD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E[HXbj"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r+u pY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O=8:K'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7ul,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e.nj9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B<(v\=xZ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j`Fsr?]/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vHUe*1a{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MrEyN8X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L=ZKY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V-65v  
#p}I 84Q  
律制 vttmSdY  
,TaaXI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gJ cf~@s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Am&/K\O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74ma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5$0@f`sj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M]:4X_  
Xu $_%+46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k !Nl#.j  
j_c0oclSz  
徽位 Wfgs[  
%k @"*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msOk~ZPE6\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bz'V50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Z?|\0GR+`5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74hGkf^S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mH2IjcL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j+NOT`&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t|vwx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Vl>?U?AN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AGkk|`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u#c\s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g$s`l/ 4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FKo:id`K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o^%4w>|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Q.Uyl:^PxU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0\# uxzdhJ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DZKVZ_q  
O?|opD  
三种取音方法 q\*",xZxwz  
,\ zp&P"p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0@z=0}0Z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B]~#+rMK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9MA/nybI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X~ X#9V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C5m6{Oo+-  
R4v)}`x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JnE\E(ez  
kb{h`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pfsRV]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is?H1V~8`$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E8#RG-ci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VXlTA>a }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AHX_I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zOE_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ah%>&u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n.P$7%G`2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nf?;h!_7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p,QI>  
#?L%M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o]V!MW  
o\u31,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Hb'3,jN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niROM,;K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7c$;-O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X+"8yZz3?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94Mh/A9k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_UKH1qUd4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6n 37R#(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uCuXY#R+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g &~T X  
  们的差别如下: 1^rODfY0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6O2 r5F$T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BtDi$d%'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f@lRa>Z(Fm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qV0C2jZ2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l1On .s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_D7MJT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Z[(s!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V;3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EdxTaR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e{@TR x  
  翁法”。 $$8xdv#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Q|Uq.UjY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rf1Us2vp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Ym6zNb8 bQ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bB7+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Ija,C!#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m(5N4:vV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R06q~ >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r_S2)zH9m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U&#1qRm\h  
E8#r<=(m  
律名和律高 ?r C^@)  
\Ku6 gEy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YO o?.[}@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g(m3 &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NwL#bQ~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mle"!*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0]3%BgZ(a8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Hp;Dp!PLa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_ q`$W9M+k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h4-D:!$L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i_T8Bfd: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GW a_^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A>Hq/Y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Q2H^dU'rQ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13(JW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sxcpWSGA^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is_`UDaB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aW$( lf2;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 g&J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wzU<(Rx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m|w&oA/  
TIlBT{A<  
琴律与琴调 $$+6=r}  
z OkUR9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H.C@r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b489sa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hp?hb-4l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NFX"wv:c<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7K&x.w$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IGcn48J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_KVge)j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b6BeOR*ps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rQgRD)_%w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j2NnDz'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aLapb5VV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P7D4w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H: q(T >/w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J8w#J  
  的范围。 l?E7'OEF:  
Z'iXuI49  
5]n5nqz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