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533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7(-<x@e  
v}U;@3W8U  
目录 *%.*vPJ  
基本信息 6kk(FVX  
发展 J=Z"sU=  
律制 )ALcmC?!#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T2I]d  
律名和律高 "=)`*"rr  
琴律与琴调 5Dd;?T>  
r0,}f\  
Wh7nli7f_  
   a7ty&[\  
基本信息 ]v@,>!Wn  
{$JIR}4S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7>TG ]&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e~1??k.;=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gNOv;l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d #su  
  中,已有踪迹可寻。 ~EymD *  
G4~J+5m k  
发展 G}g+2`  
^B7Aam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o<;"+@v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78kk"9h'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uE_mEIsv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2w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C.|MA(7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_S]!AWz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3_'{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x1Uj4*Au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pl OV)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u=5^xpI<D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I!+Teb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G!uxpZ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Gvwel!6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lnhZ!_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3C~}~$>`  
!nVuvsbv  
律制 2zAS \Y  
-Cl0!}P4I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nhpT^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6[i-Tl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C3](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R[6&{&E: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 &>m7  
"&~Um U4CN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ay2.C BF  
xE:p)B-]  
徽位 3i<*,@CY  
Ag-*DH0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o_S8fHqjt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V*)gJg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v "07H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6mZFsB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b|=[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q QQ~ [JL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03*A_[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5E]I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 619+[fK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d+kIof,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gBN;j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q@@0qenv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8Vp"}(Q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2gi`^%#k]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2X:n75()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JyV"jL   
5u8 YHv  
三种取音方法 gs'( px  
|1EM )zh6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zOLw?(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1*s Lj#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p ^Ruf?>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DY%E&Vd:h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o`TRqs  
:%{8lanO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4GJsVA(d|  
9 HuE'(wQ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rd6?;K0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h c "n?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giv cq'L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Q'Q^K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7l*j(\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p AD@oPC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jA~zHO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AO/R 2a(: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Q%6*S!~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w%htY.-  
%NKf@If)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Gg/K  
+=*ZH `qX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FJd{$2x`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z5?xmffB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FXIQS'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v6'I-#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Pm-@ZZ~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5 gE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X:7$v6T|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TB9ukLG^<<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 Uh/ ~zu  
  们的差别如下: jl@xcs]#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FQ_4a}UOjX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yzYPT}t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_d: l1jD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6HyQm?c>a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N,c:dNe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URWi caB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6g)21Mh#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y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E[ ,Ur`>: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3AWg43L7  
  翁法”。 hD"Tjd` P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S%'t )tt,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N9+Aj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vB /{2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C{4[7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X\_ku?]v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B>Mk "WjQ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P66>w})@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SH"O<c Dp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P320[B}m&  
yPW?%7 h  
律名和律高 kZeb^Q+,  
8{'L:yzMY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8b\oLW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V0sgpoZ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f"S^:F0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b}Jcj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7JjTm^bu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M Su_*&j9T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A+AqlM+$i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YOqBIbp~&)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vU::dr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U:p<pTnMR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Q,03W#GJ%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fB&~A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1aKY+4/G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X ZfT;!wF&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D-vkz'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uY77co6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8|gwH2 st~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P@)z Nik[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 fY'^Ya?  
v. !L:1@I.  
琴律与琴调 b:oB $E  
><%z~s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as(m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Qr(#Bt)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W EZ)7H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 7jK6;R<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N|wI=To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W*9'vSm.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yy@g=<okt\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k$2r3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c&ymVB?G:1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cZi/bIh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VXQ~PF]z0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UF]m%W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bNi\+=v<Ys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Y'wQ(6ok  
  的范围。 K.B!-<  
YjAwt;%-D  
Q! WXFS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