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529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j(vGO3JB  
u;!h   
目录 bsr]Z&9rrk  
基本信息 :I7mM y*  
发展 `& h-+  
律制 e+F $fQt>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E ]Xd<  
律名和律高 12?!Z  
琴律与琴调 nRu %0Op  
nnvS.s`O  
AzSu_  
   WPAUY<6f  
基本信息 VBS}2>p  
R9Wr?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wEa'v6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5S_fvW;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o4`GkNh)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4;3Vc%  
  中,已有踪迹可寻。 ULBEe@ s  
RgJbM\`} ?  
发展 5f?GSHA}  
fR~0Fy Gp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68(^*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suQ7#g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IR$d?\O3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43-Bx`6\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i+_=7(e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Eig#]Se3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SfgcDt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qY'+@^<U;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w 4CcdpR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8 hhMuh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Nnr[@^M5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x}Lj|U$r<X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_+nk3-yQw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3$q#^UvD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pL} F{G.  
Ge=^q.  
律制 ao=e{R)  
B$YoglEW: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nw,.I [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WVhQ?2@}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S'[5uF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kB=B?V~#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N7<[hE;  
%3"3V1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66%(J>  
r<Z.J/a  
徽位 54JZOtC3~  
B!;:,(S~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O[eU{ ;P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dH,5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i$$h6P#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sbA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Z 4i5,f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9N{?J"ido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FG+pR8aA$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i2rSP$j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MRK=\qjD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TBQ68o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g6=/9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g6aqsa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piE$"]&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maY.Z<lN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 ?~"Jw  
RticGQy&5  
三种取音方法 0Z]HH+Z;  
s$qc &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kksffzG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4lpcJ+:o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b_6cK#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S)wP];]`K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Bq HqS  
wB' !@>db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W)J5[p?  
*PV7s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Ok@`<6v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crp/Bj?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tU2#Z=a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J Eo;Fx]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jO5R~O`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B(vCi^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S]|sK Y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 - P1Y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7~AWZU3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8rF'pxI  
,!alNNY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5Lp;  
8>LDo"<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tfSB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C'y2!Q /"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G 4~@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2%9O;bV[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i2(v7Gef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Ek1~i.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E`(=n(Qu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Wa.xm_4s2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b`-zFL7  
  们的差别如下: _yR_u+5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UcD<vg"p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pBz3fn,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u28:+8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mD ZA\P_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oQ/T5cOj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9ZU^([@D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XWe|H_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WFV'^-4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_deEs5i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4se  
  翁法”。 O CIoY?a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RszPH1B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s/+>L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4e eh+T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u/S>*E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dQ-shfTr]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r-!Qw1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Ab/JCZNn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b9 )>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7NWkN7:B  
m a@V>*u  
律名和律高 !X$19"  
&Wb"/Hn2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Hn--DEMg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4%8den,|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E+f<jol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u kZK*Y9P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CadIu x^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eD2eDxN2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1L'Q;?&2H,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3RGmmX"?G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VG].6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O$e"3^Pa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EirZ}fDJzB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73 .+0x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4lc|~Fj++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L[ D+=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7}~w9jK"F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TI l 'Z7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 }e75=x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6)?u8K5%r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9$e$L~I#u  
#\}FQl6  
琴律与琴调 OaY89ko  
Z'2AsT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5{VGAD&]>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jNy_4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SpU|Q1Q/h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Ri_2@U-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y9R%%i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_<pk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f9>S9_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3<M yb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RrlFh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Zr2T^p5u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h&[f>zcQ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Nb !i_@m%s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U?{oxy_[2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F7*)u-4Yn  
  的范围。 z_R^C%0k  
.*9u_2<  
oOvQA W8`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