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X +E NdpcfZq 目录
}cov"o 基本信息
7Sc._G{[% 发展
Ba=P 律制
Y|eB;Dm1q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j [> 0D 律名和律高
=.q
Zgcg 琴律与琴调
}pP<+U k 7 !{p ~&>|u5C*@ MO7:ZYq 基本信息
ig
Mm.1> 35}{dr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9JIi 2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JBvCyj4PE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 zM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E^uWlUb{ 中,已有踪迹可寻。
6$"gm$3O] Ood8Qty( 发展
;J"b% ~Gn h,:8TMJRRN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FBn`sS8hH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de.!~%D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nwH'E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K8,fw-S%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Ux5UD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oLJP@J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lo6?9oNo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y'ZRoakz)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cR0+`&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h^{D "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9EryHV|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H{Zfbb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uEi*s>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 b Q4[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NVx\a ![ &
go 律制
Y9h~ hD iHKWz)0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S~e"ca1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1H3VSYq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d,r%LjNI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RLeD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Jvysvi{8 seT?:PCA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_*q'6K i3T]<&+j5 徽位
lM1Y } *],]E;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R.<\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 *
)u\A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u9s[L{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t*9D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o<\CA[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n$;l-m[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x2=#0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m791w8Vr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12^NEt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yFp8 >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N%1T>cp0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O0#E3Kz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eUhHKS5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b *VFA/75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Pb05>J3N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Iu`B7UOF >P7|-bV 三种取音方法
(+'*_
&5Ai&<q"p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je=.{[lWt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wyqXD.of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5 -X[`cF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E9=a+l9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k _)H$* ,z6&k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YF[W`2h ?:bW@x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ISy\g`d`C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n:c)R8X]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MjIp~?*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i#$N,kt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_ji`/d{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y993uP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 "193CW!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Gyv%>.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oTF2Q+C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AplXl= &lg+uK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QO;W}c:N wIi_d6?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qq0bIfF\4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KsZXdM/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x F=Y(;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N :E7rtT,M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Go>_4)jy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cL+|':y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R8
1z|+c|_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_h#SP+>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ps:|YR 们的差别如下:
0)}bJ,5/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ht8%A 1|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ZU%7m_ zO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d]tQPEU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u@v0I$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PxENLQ3a=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2"
(vjnfH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 -O/{FIv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F?]nPb|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ejYJOTT{^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cX$ Pq 翁法”。
qV57P6<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hSOJ,{)U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FyuCYg
\p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tA?P$5?-*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q.L0rY!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Rn={:u4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7N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HhfuHZ<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Fwn4c4-%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Yc+0OBH[ Jq1 Zb 律名和律高
Vw7NLTE}` m09
Bds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S?.2V@Ic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eJ0PSW/4l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m0MbA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JPyADi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Fa2F~#h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Z{/0P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W6
/I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hOnLy2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v@bs4E46e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 P+( =U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v%t "N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y"=j[.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E=\Sm8EV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R3;GMe@D#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mgeNH~%m@*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3| 5Af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ec ,&4Z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Jt6~L5[_s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j<4e |sWH!:]49 琴律与琴调
DJSSc
:~JgB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SJhcmx+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3^kZydZCN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oWGtKtDhH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ymd#?wq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vP(4p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7Q}W#jy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i$Avm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qv<[f=X9|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w]w>yD>$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Bfw]#"N`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BwO^F^Pr?k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mVGQyX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jdxwS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V_(
的范围。
BR5r K @A(*&PU>j 9kj71Jp&}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