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九:弹琴与蓄甲 &G<ZK9Ot}0
>Q+EqT
雷苗伟 ~}ewna/2
4-3B"
关于弹古琴时右手是否蓄指,这是初学者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古琴在古代多为文人雅士或大家闺秀所玩之物,习琴之余,很少从事太多的体力劳动,加之古人也常有蓄甲之好,尤其女性,常以纤纤玉指为美,如常用“四寸玉簪”来比喻所蓄之甲,即如同盛开的玉簪花,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所以习琴者右手的蓄甲,对古代古人来讲,不成问题,但对于现代人来讲,因卫生习惯、审美差异、工作要求等诸多因素原因,使琴人右手的蓄甲确实成为习琴者的一道坎。究竟蓄还是不蓄?或蓄甲的原因?下面简略解之。 a~XNRAh
2d3wQ)2
当然,本文所说的琴人右手的蓄甲,并不同于上述的“四寸玉簪”,因为右手并不需留那样长,只要够能弹出亮而不燥的琴声便可,无需太长,太长反而不便。至于右手指甲应蓄多长为好,因人而宜,没有定法,具体要根据个人的弹琴习惯,右手触弦感觉舒服便好。 O
_1}LS!
t 8M3VGN
中国民乐中如筝、琵琶等乐器,右手弹拨不需蓄甲,常借用义甲来弹,即以金属、牙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义甲,如古筝今多用玳瑁来做义甲。为何古琴不需义甲,只能自蓄指甲呢?筝琵之义甲与琴之蓄甲,孰是孰非?谁优谁劣?是演变中进步还是不前?此题无法回答,纯属婆媳之争,但古琴用蓄甲之声最具琴味,这一点不容争辩,却是真理! 8sbS7*#
ojIh;e
古人弹琴也曾经试验过用义甲来代替右手的蓄甲,如《资暇录》记载:“今弹琴或削竹为甲,助食指之声者。亦因?公(李勉,唐代著名琴家)也,尝因代指,而旧甲方堕,新甲未完,风景廓澄,援琴思泛,假甲于竹,聊为权用。名德既崇,人争仿效。好事者且曰:‘司徒甲夫琴韵在乎?轻清指声在于自然,乃弃真用假,舍清从浊,人盖靡知其由也’。” OH)SdSBz
Q?1 KxD!
李勉以削竹代甲,虽也有人相效,但被世人讥之少“琴韵”,何为琴韵?简面言之,就是古琴的味道,就是能发挥出古琴最独特的东西。比如现在新创作或新移植的琴曲,常被人讥之少“琴韵”,就是缺少古琴的特色,所作曲子虽是古琴曲,但没能完全发挥古琴韵味,如果用其它的乐器来演奏此曲,或许效果更好,这就是缺少“琴韵”。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经典琴曲,古琴味可以说是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用其它乐器也能演奏,但超越不了古琴,有一个很得要理由就是,这些经典琴曲太有古琴味了! x!YfZ*
5utj$ha2
右指的托、抹、勾、打等指法,古法均要求“先肉后甲”,以出其自然之声。甲音谓之阳,肉音谓之阴,阳阴相和,始能称妙!才能弹出“不轻不重,中和之音也”,否则琴音便“浮而不实,晦而不明”。 mLq?-&F
,v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