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时书,往往绕不开天人合一等概念。谈到什么构建,必定遵从象天法地的规则。小子不才,不解何意。过去资讯不畅,也无从考证。渐渐的,那些个疑问,曾经的神马,对我都成了杳不可及的浮云,甚至更有不堪的想法,以为这些大约等同于江湖术士的欺人大话。
7
oQ[FdRn* DM{ 4@*] 现在,我尝试解读。
G[,Q95`w?< @1-F^G%p8 一切,都有原点。就从度量衡开始。古时定义,度遵黄钟律管的长度九寸;量为黄钟律管容积,为一龠;衡为律管容纳的矩黍重量,为12铢。
Y?K{(szo ? H8{ol6wc)6 中国传统的度量衡似乎与两个概念有渊源,一个是音律,一个是比重。
vLT0ETHg6 `P}9i@C 从黄钟律管和稳定的物体共同确定的度量衡体系,即使是拿到现在,也不失其科学与合理。古人认为黄钟律是既定的规则,这是对的。现在我们能够由出土的实物律管和文献,推断出其固有频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度量单位是合理的。
0w=R_C)s 古人实践中发现物理量(尺寸和比重)相对稳定的矩黍的尺寸可以校验度和量。
y_p.Gzy(^} xQ4%e[/ 衡的制定体现了交叉。律管容纳的矩黍的重量作为标准的衡器单位。
-e*ZCwQ LWnR?Qve< 我可以认为,长度单位,度和量,是来自于天,并与地参照。衡的单位,来自于天地,缺一不可。
xSMt*]=9 -WJ?:?' 随着度量衡的确定,诸如天象,气候,物候,时间,(当时的)地力,(中国)人的体征寿命,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参数就可以被测量了。这些测量值,古人称之为数,当然,也叫定数。现在叫规律和常数。基于此,天文历法,赋税,医学,军事,哲学等等就成了可以验证的古代科学。这些构成了社会管理的基础的自然部分。
#_i`#d) [?k8}B)mHB 那么,古代一切的匠作之物,如果从度量衡的角度来看,其形制必定能够与同属于一个大体系的其他物体相互参照,这种参照,很多时候是一种必需,要么是出于实际的应用,要么处于宣传。这种情况多了,大家便习以为常,并以是否对应或符合作为评判好坏的依据。但是说到底,这是一种从相对验证到相对约束的转变。
-/P\"c hK|j6xf.o 唐以后,
古琴长约三尺六寸,象365天。琴的长度,这本是一个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或者限制,在三尺四尺之间,都是可以的。逐渐发展到三尺六寸,正体现了这种相对约束。
!w39FfU{ }ns-W3B' 这些约束,合理化之后,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以至文化。然而有一天,我们淡忘了原始的来历,本来源自朴素的科学的文化,变成了传说。传说再经历粗俗的演绎,就变成了无稽之谈。
LWfqEL
- ;# uZhd 清末巨变,赛先生西来,更是加速了这种演变。
_;
Y` U{@5*4 HKDID[d0 好在我们还有古琴等遗产。
aEt/NwgiQ B<?wh0 它默默坚守着,静静地表达着古代文明的法则,沟通着古代和现代。
@FO)0 n.}E5%qK 这大概是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意义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bBc[bc>R "IQ/LbOqm_ V~@^`Gd [ 此帖被天堂清音在2011-04-08 22:3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