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时书,往往绕不开天人合一等概念。谈到什么构建,必定遵从象天法地的规则。小子不才,不解何意。过去资讯不畅,也无从考证。渐渐的,那些个疑问,曾经的神马,对我都成了杳不可及的浮云,甚至更有不堪的想法,以为这些大约等同于江湖术士的欺人大话。
Ej@N}r>X .p~.S&) 现在,我尝试解读。
Hc0V4NHCaL WK SWOSJ 一切,都有原点。就从度量衡开始。古时定义,度遵黄钟律管的长度九寸;量为黄钟律管容积,为一龠;衡为律管容纳的矩黍重量,为12铢。
P6'0:M@5 p|r>tBv?x 中国传统的度量衡似乎与两个概念有渊源,一个是音律,一个是比重。
*:chN' < !?B2OE 从黄钟律管和稳定的物体共同确定的度量衡体系,即使是拿到现在,也不失其科学与合理。古人认为黄钟律是既定的规则,这是对的。现在我们能够由出土的实物律管和文献,推断出其固有频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度量单位是合理的。
Kna@K$6{w= 古人实践中发现物理量(尺寸和比重)相对稳定的矩黍的尺寸可以校验度和量。
xLbF9ASim (elkk# 衡的制定体现了交叉。律管容纳的矩黍的重量作为标准的衡器单位。
4
$)}d y+.(E-g 我可以认为,长度单位,度和量,是来自于天,并与地参照。衡的单位,来自于天地,缺一不可。
|z)7XK >ZAn2s 随着度量衡的确定,诸如天象,气候,物候,时间,(当时的)地力,(中国)人的体征寿命,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参数就可以被测量了。这些测量值,古人称之为数,当然,也叫定数。现在叫规律和常数。基于此,天文历法,赋税,医学,军事,哲学等等就成了可以验证的古代科学。这些构成了社会管理的基础的自然部分。
(WGEX(| ;[,#VtD 那么,古代一切的匠作之物,如果从度量衡的角度来看,其形制必定能够与同属于一个大体系的其他物体相互参照,这种参照,很多时候是一种必需,要么是出于实际的应用,要么处于宣传。这种情况多了,大家便习以为常,并以是否对应或符合作为评判好坏的依据。但是说到底,这是一种从相对验证到相对约束的转变。
|L)qH"Eo M%eTNsbNm 唐以后,
古琴长约三尺六寸,象365天。琴的长度,这本是一个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或者限制,在三尺四尺之间,都是可以的。逐渐发展到三尺六寸,正体现了这种相对约束。
~c=*Y=)LG /5XdZu6k`h 这些约束,合理化之后,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以至文化。然而有一天,我们淡忘了原始的来历,本来源自朴素的科学的文化,变成了传说。传说再经历粗俗的演绎,就变成了无稽之谈。
5) 4?i p [}l
1`> 清末巨变,赛先生西来,更是加速了这种演变。
\7(OFT\u: lb)i0`AN+ :y!{=[>M( 好在我们还有古琴等遗产。
${UH!n{ 4Gh%PUV# 它默默坚守着,静静地表达着古代文明的法则,沟通着古代和现代。
%8"Aq p!(]`N 这大概是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意义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I\82_t8 ehX4[j6 DC$x}1 [ 此帖被天堂清音在2011-04-08 22:3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