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j0Mu.+_ $[by)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c'vxT<8fWW 8G6PcTqv"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rXESw]BR SirjWYap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
Su. 距今已18年了
p'0jdb :S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S>/p6}3]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b_\L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r=uS.+hrF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_*yl p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2+s_*zM- 兹简略介绍如下:
e_kP=|u)g qb]n{b2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F@& R"-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W)Kz_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F4@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A6MVMF8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dpDVEEs84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1j`-lD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j+O |#`|)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SsIy ;l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lQ<2Vw#Yl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E!8FZv8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Uz@`QO3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E5~HH($b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8"oO[U5>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JN .\{ Y 姚公白/(姚丙炎子)
C\ZL*,%}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0k@4;BY u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4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1`^l8V(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ryB^$Kh,,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hq6B
pE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X};m \Bz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TYQ^Zm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X|TEeE c[L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w5%|r.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2pp)wq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h3Nwxj~E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D^baXp8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_lyoVP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Kyt.[" p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2E33m*C2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yM}}mypS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Gz[1
L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GbFLu`I u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WS/^WxRY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o2p|2c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5x(`z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x1:+M]Da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MAee8u'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J;W(}"cFq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w},' 1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IL 'i7p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ig4wwd@|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l"5$6h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e6z;;C@'G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VK-[Sz& 金治中/昆明
Sf);j0G,D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w,bILv)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jL(=<R(~y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F[<EXLQ 韩国:贾瑀铉
|NJe4lw+?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 *RDy!m 美国:唐世璋
p(QB 5at x#-uf ZM K"3c9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kTb.I;S L$=@j_V2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Zf68EB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Q&]
}`Rp= 经实际按弹
|s-q+q{|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2Db/"`t RrSSAoz1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_CY>45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nP mQ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h]r/b< U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J#[ET,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F1JSf&8
gcqcY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4%4iR5% 往往在曲名右侧
J]UlCg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VrZM 所以打谱的重点
d)1)/Emyj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S~d_SU~>`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RDmY!9&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q>/#
P5V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pisk v[ 不懂琴调
JZQkr 是绝无法打谱的
+-&N<U 5L bU'5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jhe8'w 定弦既完全相同
?Z0T9e<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beTS'Vo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LTj;e[ a\S"d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YW0?-G.$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r=Z#"68$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67_yHW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E1IRb': (柳琴兄曾说
pJrc\`D 用音既一样
z`qBs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_QbLg"O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X0O0Y>"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sDT(3{)L7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F`SOF O !8yw!hA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W{O:j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et(/`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gYVk5d|8@4 `*cT79 我在与会前
cN0|! nm*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s\i=-`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E{kh)- 所以在会议中
W6ZXb_X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j!q5 Bc?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e:hkWcV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h>-JXuN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qg#TE-Y` &,4]XT 我认为这个问题
OSk:njyC[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5s9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lwYk`'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Ev* b %ANo^~8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mlTN3 唐世璋认为
i/9QOw~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Gq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Ug_5INK L@2%a' 吴文光的意见
^'.=&@i-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u
+q}9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prseO?A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v'7l>w3\w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bq[j4xH0X xnmIo?
hC 若然,
4J0{$Xuu0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jXvGL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0-p LCf @/*{8UBP 丁承运的意见
C`+g:qT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8Ek-aNNt 且颇为特出
j89|hG)2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NtT@ +AE 又有根有据
/tl/%:U*.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x- kCNy c|3%0=,` 他说:
lA {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cE>K:3n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a]'sby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0"NcOzzxl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TWYz\Hmw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z!;n\CV @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Kdh(vNB>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3dfG_a61y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p8K4^H 那就是:
Y,RED5]t 宫调以宫为宫
4[a?..X 征调以征为宫
O=LS~&=, 商调以商为宫
9 +"D8J7 羽调以羽为宫
fL.;- 角调以角为宫
x?Z)q4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r`XIn#o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UKKy2r.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7]7~ 6l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rs{e6 就曾指出
RR!(,j^M 征调应称为商调
'Bb]<L` 商调应称为征调
V#[I/D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ATCFdtNc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pA)!40kz fx %Y(W#5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0cZyO$.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x3=W{Fv@4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A`<#}~A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p
2xOjS1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8/w'oe*j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mbxJS_P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tR5JK} AV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r \H+=2E'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1}#v<b$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t[ #p: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R;P"%PHV 当是同一道理吧!)
3xef>Xv= \]GO*]CaV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Z5=GJM?$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g]85[xz 我很愿意试证之
r@FdxsCnGM H+vONg 不过
Mf7Q+_! 话说在前面
\o !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Y(GH/jw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k*K9[@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Pc>$[kT0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e;ScH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A O]f fBU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9U<! eO;i1 > 譬如燕乐的羽调
#\N?ka}!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q
hNX$t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v#&r3ZW0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H
.)}|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w{k8Y? ~E-YXl9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JPfNf3<@My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pxjN\q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eF5* {9 5 42 5 16 5 65 4
WsRG>w3" (UDF^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W"S,~y 2 16 2 53 2 32 1
*%1:="W*| W[PZQCL}K)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UfjLNe}wA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16/+ O$#y 6 53 6 27 6 76 5
9|WBJ6 m76**X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6}
"?eW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zy`4]w$Lj+ 1 b75 1 42 1 21 b7
;KJJK#j 2Fi>nJ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Onb*nm 无疑是上四者中
~r;da 9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u\=gps/Z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tRzb8`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11}sRu/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d\|r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R9&T0Q